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56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20篇 |
药学 | 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肺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简单、易行,获取的影像学信息丰富、细致,其在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就肺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其获得的解剖学信息和在射频消融治疗房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非负重位假阴性膝内翻的发生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7月-2013年7月进行膝关节MR检查的患者中,选取负重位X线测量胫股角〈182。(膝内翻阳性),非负重位X线测量胫股角≥182°(膝内翻阴性)的患者60例为样本组;负重位、非负重位均测量胫股角≥182°(膝内翻阴性)的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胫股角进行比较,分析非负重位假阴性膝内翻的发生对于内侧半月板及胫股内侧关节软骨损伤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样本组和对照组负重位胫股角(181.560±1.104)。均小于非负重位胫股角(182.888±0.522)°,且二者呈正相关(r=0.482,P〈0.01)。负重位膝内翻组内侧半月板前角(χ^2=57.638,P=0.000)、体部(χ^2=59.244,P=0.000)、后角(χ^2=48.884,P=0.000)及胫股内侧关节软骨损伤(χ^2=77.054,P=0.000)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负重位与非负重位影像检查相结合,早期发现非负重位假阴性膝内翻患者,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病例男,75岁。左大腿肿胀、触痛,其内侧搏动性肿块10余天。否认左下肢外伤病史。既往双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以右下肢为著。患者入院后诊治过程中因胸主动脉瘤破裂,大量呕血死亡。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化方式对肾功能正常人群预防对比剂肾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水化方式对肾功能正常人群预防对比剂肾病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下肢CT血管成像检查的240例患者分为A、B、C、D四个组,实施不同水化方式。A组采用常规口服方式,B组采用标准化口服方式,C组采用静脉水化方式,D组采用静脉加口服方式。将患者水化后第3天的血清肌酐与基础血清肌酐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水化方式对预防对比剂肾病的效果。结果 (1)四组患者基础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化后第3天各组间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水化后第3天血清肌酐均值较基础血清肌酐均值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18.3%(11/60),B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5.0%(3/60),C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5.0%(3/60),D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3.3%(2/60)。水化后四组患者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其他三组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间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标准化口服方式可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标准化口服方式、静脉水化方式、静脉加口服方式都可以有效预防对比剂肾病的发生,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膝关节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探讨中老年人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程度与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间距(TT-TG)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膝关节MRI扫描的中老年患者515例。由两名从事骨科相关的影像科医生对髌股关节软骨退变分级进行客观评价。并利用GE工作站使用膝关节轴位图像后处理,进行TT-TG距离测量。比较髌骨侧软骨退变及股骨滑车侧软骨退变各组间TT-TG间距,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T-TG间距是否是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髌骨侧软骨退变及股骨滑车侧软骨退变各组间TT-TG间距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髌骨侧关节软骨退变分级与TT-TG间距存在相关性(P=0.021);股骨滑车侧关节软骨退变分级与TT-TG间距不存在相关性(P=0.737)。TT-TG间距对评估髌骨侧关节软骨退变存在诊断意义(AUC=0.583),但诊断能力较低;而对股骨滑车侧关节软骨退变则不存在诊断意义(AUC=0.487)。结论:TT-TG间距对于髌骨侧关节软骨退变分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无法准确预测股骨... 相似文献
8.
股骨髋臼撞击症(FAI)是引起青年人髋关节运动障碍及髋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股骨、髋臼解剖形态学异常密切相关,髋关节运动时异常撞击进而导致软骨损伤。X线摄影、CT定量测量及MRI等观察软骨的影像方法可进一步明确FAI的分型,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就FAI的影像学典型表现及其定量测量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对膝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髓及半月板进行MR-病理对照分析,探讨膝RA的MRI特点及病变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月—2014年12月间确诊为膝RA并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1例病人(共13只膝关节)资料。评价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髓及半月板的MRI表现,并在显微镜下对观察膝RA病人膝关节各部位组织的病理学特点。当细胞成分不确定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细胞种类。对关节软骨损伤MRI分级和半月板损伤MRI分度以及不同部位关节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软骨、半月板损伤的病理学表现分度进行分析,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位于裸区和远离裸区的软骨下骨髓水肿的病理学表现分度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膝RA病人中大部分病人的MRI关节软骨破坏程度为4级,半月板破坏程度为4度。MRI显示52处软骨下骨髓水肿的部位中有18处(34.6%)于骨髓水肿上方覆盖有关节软骨且远离裸区,而34处(65.4%)的骨髓水肿位于裸区且邻近滑膜。在软骨下骨髓水肿的病理学表现中,纤维化、骨小梁镶嵌样结构及淋巴细胞浸润为最常见的表现。位于裸区和远离裸区骨髓水肿的两组间各种病理学表现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关节软骨破坏的病理学表现中,纤维环、关节软骨破坏变薄及关节软骨增生为最常见的镜下病理表现。在全部13只切除的膝关节共26个半月板标本中,仅发现5个(19.2%)残留半月板标本,在MRI上均表现为萎缩、变薄,信号不均,其最常见的病理学表现为纤维化和吞噬包裹钙化碎片。结论晚期膝RA病人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破坏严重,骨髓水肿可发生于关节裸区或远离裸区部位,提示膝RA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导致病人关节功能严重减退甚至丧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