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3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3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64篇 |
内科学 | 245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55篇 |
综合类 | 229篇 |
预防医学 | 56篇 |
药学 | 103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
目的 探讨长期体外反搏对动脉粥样硬化猪内皮依赖和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猪龄20 d雄性乳猪18头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6)、高脂饲养组(n=6)及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n=6).后两组通过高脂饲养复制动脉粥样硬化猪疾病模型,对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进行为时36 h的长期体外反搏治疗,取各组动物颈动脉血管环,测定离体颈动脉血管环对不同浓度梯度乙酰胆碱和硝普钠的舒张反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三组动物血管舒张率的差异.结果 在乙酰胆碱10-8~10-5mol/L浓度范围内,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的血管舒张率较正常饲养组显著降低(P<0.05);在10-7~10-5mol/L浓度范围内,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的血管舒张率较高脂饲养组明显提高(P<0.05).在硝普钠10-8~10-5mol/L浓度范围内,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的血管舒张率较正常饲养组显著降低(P<0.05);在10-8~10-5mol/L浓度范围内,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的血管舒张率较高脂饲养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和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较正常饲养组明显受损,长期体外反搏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猪内皮依赖和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这可能是长期体外反搏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体外反搏对减轻高脂饲养猪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洪 伍贵富 张焰 陈小林 郑振声 詹澄扬 柳俊 何建桂 熊艳 方典秋 梁陆光 钱月桃 凌桂芳 戴刚 冯铭喆 王奎健 朱振宇 马虹 《热带医学杂志》2007,7(10):959-961,1000,F0002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减轻高脂饲养猪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雄性乳猪16头,用高脂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猪进行36h体外反搏治疗。对腹主动脉作苏丹Ⅲ染色,分析脂质浸润阳性率;用基因芯片分析猪的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结果腹主动脉苏丹Ⅲ染色图像定量分析阳性率,高脂组为6.49%±0.84%,高脂加反搏组为2.29%±0.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改变的基因:芯片1(反搏组Cy3/高脂组Cy5):整合素β10.06、CTGF0.28;芯片2(反搏组Cy3/高脂组Cy5):整合素β10.62、CTGF0.39。结论体外反搏可以下调内皮细胞整合素β1、CTGF基因的表达,降低血管內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青少年及成人发生原发性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化学预防标准的重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虹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0,(2)
作者以美国青少年和成人为研究对象,对HIV患者发生原发性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标准进行了重新评价。作者在美国9个城市的医疗诊所按以下标准登记观察对象:1)在登记前无 相似文献
5.
6.
我们三个医院从1981年开始,对9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后患者,施行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注入镇痛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病例为我们三个医院90例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的妇产科患者,年龄23~57岁,病种为常见的子宫和附件疾患及高危孕妇。以同时期年龄、病种大致相仿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的手术 相似文献
7.
胸内甲状腺腺瘤或甲状腺肿多位于前纵膈 ,有少数位于中纵膈或后纵膈。近期收治一例 ,报告如下。病例 女 ,46岁 ,憋气咳嗽 2年余 ,病情渐重 ,出现吞咽不畅 ,憋气严重影响睡眠及生活 ,仰卧及坐位前倾时憋气更著 ,于2 0 0 0年 4月 4日入院。查体 :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 ,肺动脉瓣听诊区闻Ⅲ级收缩期杂音向左锁骨下传导。胸部CT :后纵膈占位性病变 ,自胸廓入口至隆突下水平 ,位于气管食管间心脏后方一椭球形肿物 ,约 9× 6× 6cm密度不均 ,上端略偏左 ,下端偏右。气管受压C形右移 ,局部狭窄最窄处为 0 .4cm。拟认诊纵膈肿瘤。以细径气管插… 相似文献
8.
9.
血管紧张素-(1-7)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的抗心肌肥厚效应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 (1 7)能否预防和减轻腹主动脉缩窄所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腹主动脉缩窄组、腹主动脉缩窄 +血管紧张素 (1 7)治疗组 ,每组 15只。在腹主动脉缩窄术后 1d开始 ,腹主动脉缩窄血管紧张素 (1 7)治疗组大鼠经置入式微量泵持续颈静脉给予血管紧张素 (1 7) ,给药剂量 2 5μg·kg- 1 ·h- 1 ,假手术组及腹主动脉缩窄组经微量泵只给予同量的生理盐水 ,4周后检测颈动脉血压、心率、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和心肌胶原容积分数。结果 腹主动脉缩窄可导致颈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升高、左心室重量指数和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增加 ;血管紧张素 (1 7)不改变腹主动脉缩窄所诱导增高的血压、心率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 ,但能明显减轻腹主动脉缩窄所诱导增高的左心室重量指数和心肌胶原容积分数。结论 外源性血管紧张素 (1 7)能减轻腹主动脉缩窄所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其机制不是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或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所致 ,可能与它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癫痫患者的dCA功能。
方法 研究纳入100例癫痫患者和10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
dCA功能。采用TCD联合无创指尖血压监测法分别连续采集受试者双侧MCA脑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和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信号。将采集的CBFV和ABP信号经
过传递函数法(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分析,得出dCA参数(相位差和增益)。
结果 癫痫患者的总体相位差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46),提示其dCA功能受损。此外,合并
发作间期慢波的患者其相位差更低(P =0.012),dCA功能受损更明显。EEG表现为局灶性放电的患者
与表现为多灶性放电的患者的相位差无显著性差异。同样,在EEG表现为单侧放电的患者中,其放电
侧大脑半球与放电对侧大脑半球的相位差也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临床
因素与dCA参数的关系,发现发作间期慢波与相位差受损独立相关(P =0.016)。
结论 癫痫患者的dCA功能受损,而痫样放电合并发作间期慢波患者dCA受损更明显。dCA功能与癫
痫患者的放电类型、放电部位无关。发作间期慢波是癫痫患者dCA功能受损的独立预测因素。
临床研究注册号 NCT0277568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