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MP)对脊髓损伤早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和巨噬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采用Nystrm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P治疗组,每组又分为3个亚组,分别于损伤后1d、3d、7d取材。进行HE染色及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MCP-1阳性细胞、巨噬细胞的分布。并对以上3组各个时间点的细胞数进行计数及比较。结果MP治疗组的MCP-1阳性细胞、巨噬细胞数明显少于其他两组,而Olsiwski小体的平均密度值增加(均P<0.05)。结论脊髓损伤早期MP可以减少损伤区域MCP-1的表达水平及巨噬细胞的浸润,并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MED与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比较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automatedpercutaneouslumbardiscectomy ,APLD)与经显微内窥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 ,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 :两组病例 (APLD组 5 2例 ,MED组 4 8例 )采用统一的病例选择标准、疗效评定标准 ,均获得 6~ 14个月的随访。结果 :APLD组有效率71 1% ,MED组有效率 87 5 % ,两组治疗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PLD是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治疗方法 ,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传统手术的微创化、内窥镜化 ,但术者的操作技能对疗效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C—D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C-D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及其对策。方法与结果:总结32例实施C-D手术的病历。术后随访1年-2年10月。8例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其中脊柱不平衡2例,椎板、椎弓骨折2例,脊髓不全损伤1例,出现枢轴现象1例,C-D棒突出1例,肺功能衰竭1例。分析了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结论:要重视预防和处理C-D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VP)是否会引起兔手术椎体相邻椎间盘的退变,以及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用量的相关性.[方法]80只5个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16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剩余的64只采用去势法建立兔骨质疏松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设L5为手术椎体.B组(实验对照组)L5不注入任何药物;C组L5注入PMMA0.1 ml;D组L5注入PMMA0.3 ml;E组L5注入PMMA 0.5ml.每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各处死4只动物,进行X线、MRI检查,通过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数(disc height Index percentage,DHIP)和MRI指数,来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取相邻椎间盘送病理,采用Masuda评分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A、B组椎间盘的DHIP、MRI指数和Masuda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C、D、E组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的DHIP、MRI指数和Masuda评分较A、B组无明显改变.第3个月时,E组椎间盘的DHIP、MRI指数较其他各组均有降低,且MRI指数和Masuda评分较A、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6个月时,D、E组椎间盘的DHIP、MRI指数和Masuda评分跟术前及术后1、3个月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E组的DHIP和MRI指数均明显低于A、B、C、D组.组织学退变也较A、B、C、D明显,Ma-suda评分明显高于A、B、C、D组.[结论]VP可以引起手术椎体相邻椎间盘的退变,并且椎间盘退变程度与PM-MA用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腓肠肌内侧头肌瓣在胫骨上端恶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头前移术在预防胫骨上端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后切口愈合问题中的价值。方法:在对20例胫骨上端恶性骨肿瘤患者行保肢术的同时行腓肠肌内侧头前移术。骨肉瘤12例,骨巨细胞瘤6例,尤文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瘤段切除特制人工关节置换术14例,瘤段切除灭活骨再植术6例。结果:本组患者除1例患者术后胫骨前部皮肤坏死,经清创后行游离植皮而愈合外,余19例患者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3例出现后期切口渗出及裂开。18例获得随访,2例骨肉瘤死亡;术后肢体功能优4例,良7例,可2例.差5例。结论:腓肠肌内侧头前移术应成为胫骨上端恶性骨肿瘤保肢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防切口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81例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示骨肉瘤延误诊断的原因有3个方面:①错误的认为只有夜间剧烈疼痛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症状,对于间歇性疼痛或无明显肿块体征的患者,都考虑为良性病变,简单地诊断为腱鞘炎、神经痛、滑膜炎等;②X线无明显异常就排除了肿瘤的存在,一些肿瘤如骨盆肿瘤、脊柱肿瘤在X片上不易显现;③对于诊断为良性病变的患者不进行复诊或复诊间隔时间太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发卡环RNA真核表达载体。
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发卡小分子干扰RNA片段合成。(2)将发卡小分子干扰RNA克隆人质粒pSilencer产生重组质粒SiRNA—pSilencer-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③分别用BamHⅠ和HindⅢ酶切鉴定,随机分为1,2样本,每份样本进行10次电泳,并且采用460bpi标准参照样。④将经酶切鉴定后的重组质粒作测序分析。
结果:①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发卡小分子干扰RNA片段被成功克隆进pSilencer-U6质粒中。②BamHⅠ和HindⅢ酶切鉴定可切出450bpi大小的片段,结果表明样本1,2均与参照以及marker相一致,从片段大小的角度初步确定酶切的准确。③DNA测序分析显示,重组质粒小分子干扰RNA编码序列与设计片段的序列完全一致。
结论:针对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发卡小分子干扰RNA片段的真核表达载体SiRNA—pSilencer-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基因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NF-κB “decoy”寡核苷酸(ODNs)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株J774.1表达IL-10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观察转染NF-κB“decoy”ODNs对LPS刺激巨噬细胞产生IL-10及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转染NF-κB“decoy”ODNs对抗炎介质IL-10的合成表达无影响。结论: NF-κB“decoy”ODNs不抑制抗炎介质IL-10的表达,可能由于NF-κB在IL-10转录机制中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