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六项指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肾功能不全患者氮质血症期尿素氮、肌酐、尿酸、β2-微球蛋白、镁和磷在血清中的水平。方法:测定128例肾功能不全患者氮质血症期血清中尿素氮、肌酐、尿酸、β2-微球蛋白、镁和磷的水平。结果:肾功能不全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和β2-微球蛋白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清镁和磷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β2-微球蛋白、镁和磷的水平为辅助诊断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测定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3种不同方法.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im-re-solved fluoroimmuno assay,TRFIA)、放射免疫法(Radio immuno assay,RI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me linked immunoabsorbentassay,ELISA).分别进行线性、精密度、对比实验比较.结果:3种方法中,TRFIA法线性范围最宽;精密度试验中TRFIA法批内为3.3%,批间为4.7%;RIA法批内为5.3%,批间为8.9%;ELISA法批内为10.5%,批间为15.2%.比较试验显示RIA法与TRFIA法的结果相关性比ELISA法与RIA法好.结论:TRFIA法测定AFP优于RIA法和ELISA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分类技术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不同严重程度的诊断规则.方法 对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数等指标进行分析,利用数据挖掘软件-ROSETTA数据分析工具包中的基于Johnson's Algorithm的粗糙集约简算法以及统计软件SPSS的基于CHAID的决策树技术进行分类处理.结果 基于Johnson's Algorithm的粗糙集方法得到4条有诊断价值的典型规则,所得规则以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白细胞数4个属性为判断依据;基于CHAID的决策树技术也产生4条有诊断价值的典型规则,所得规则以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白细胞数4个属性中的2个、3个或4个属性为判断依据.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上述4个属性的取值来判断.结论 分类技术在判断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的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以及端粒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 p5 3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TRAP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 p5 3蛋白的表达 ,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 p5 3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82 .5 % (33/ 4 0 )、72 .5 % (2 9/ 4 0 ) ;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12 .5 % (5 / 4 0 )、7.5 % (3/ 4 0 ) ,大肠癌组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1;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 (包括病理分化程度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端粒酶活性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高表达和在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的特性 ,有可能使端粒酶成为大肠癌诊断的一种标志物 ;p5 3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端粒酶活性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大肠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PreS1抗原检测与肝癌诊断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研究前S1抗原(PreS1-Ag)与原发性肝癌(PHC)发生的关系。方法对200例已确诊的肝癌患者及200例已确诊的非肝癌就诊者用ELISA法进行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及PreS1-Ag检测。结果肝癌患者血清中HBsAg/AntiHBe( / )的百分率远大于HBsAg/HBeAg( / )的百分率,亦远大于PreS1-Ag( )百分率;而非肝癌就诊者血清HBsAg/AntiHBe( / )的百分率也远小于肝癌患者。结论HBsAg/AntiHBe( / )能反映肝脏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增加。而血清PreS1-Ag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毒的活动性复制,可弥补HBV血清标志物在肝癌检测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及癌旁黏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大肠癌临床诊断和确定手术切除范围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已建立的银染TRAP方法,检测29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近端即食管端距癌组织2cm,4cm,6cm,10cm,远端即肛门端距癌组织2cm,4cm,6cm) 黏膜组织,共8个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大肠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9.7%(26/29),其中近端2cm癌旁黏膜组织的阳性率为13.8%(4/29),远端2cm癌旁黏膜组织的阳性率为3.4%(1/29),而近端4cm,6cm,10cm,远端4cm,6cm癌旁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均为0(0/29),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既有可能成为大肠癌诊断的标志物,又可望为临床上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S1抗原与原发性肝癌(PHC)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2例PHC患者的血清学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前S1抗原。结果302例PHC患者,HBVM检出率为99.0%(299/302)。其中单项阳性率HBsAg94.0%(284/302)、AntiHBs5.6%(17/302)、HBeAg20.2%(61/302)、AntiHBe72.8%(220/302)、AntiHBc97.4%(294/302)。61例HBeAg阳性样本中前S1抗原阳性46例(75.4%);而196例HBeAg阴性AntiHBe阳性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98例(50.0%);而35例HBeAg和AntiHBe均阴性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10例(26.3%)。前S1抗原在血清学表达上与HBeAg的阳性符合率高达75.4%。结论血清前S1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通过检测血清前S1抗原有助于提高认识PHC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