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10例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例初治MM患者在每一疗程的第1、4、8、11天静脉注射硼替佐米0.7~1.3mg/m2,每3周为一疗程;每2个疗程(6周)的第1~4天,口服美法仑9mg/(m2·d)和泼尼松60mg/(m2·d);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10个疗程。5例复发难治患者,在每3周1个疗程,第1、8天分别静脉注射硼替佐米3.5mg,或第1、4、8、11天1.0~1.3mg/m2。每次用硼替佐米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40mg;每例患者至少接受1~6个疗程。采用Blade标准评价疗效,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第3版)判断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8个月,5例初治患者中2例完全缓解(CR),1例接近完全缓解(nCR),1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反应(MR)。5例复发难治患者中,2例nCR,2例MR,1例无改变(NC)。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症状和乏力等。经对症治疗及调整用药剂量后均能改善。结论:硼替佐米对于初治或复发难治的MM患者,是一种可以耐受的、疗效确切的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治疗年轻患者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方法 选择2000年2月~2006年9月在该中心接受治疗的96例年轻的初治DLBCL患者接受6个疗程的R-CHOP治疗.结果 96例患者中66例(68.8%)获得完全反应(CR),12例(12.5%)获得部分反应(PR),总反应率为81.3%;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各9例(9.4%).在多因素分析中,临床分期和大包块病变在获得CR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患者24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OS率分别为(59.9±5.8)%和(67.4±6.1)%.在多因素分析中,有无大包块和是否获得CR是影响PFS的两个预后因素(均P<0.05),而唯一影响OS的指标则为是否获得CR(P<0.05).结论 6个疗程治疗后获得CR和大包块病变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肾脏病变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活检17例。结果: 光镜下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13例,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11例,管型肾病9例,肾淀粉样变性5例,肾小球硬化4例,间质动脉血管透明变性4例。管型肾病较非管型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更为常见(P=0.0023)。血清轻链蛋白阳性率为88.2%,尿中轻链蛋白阳性率为58.8%,以λ链蛋白为主。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患者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多见,特征性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管型肾病。血清与尿液中轻链以λ链蛋白为主。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管型肾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符合停药标准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慢性期(chronic phase, CP)患者在规范监测下尝试无治疗缓解(treatment-free remission,TFR)的结局,并分析可能影响TFR的预后因素和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在TFR监测中的作用。方法·对入组CML-CP患者在停药后定期进行规范监测。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BCR-ABL转录本评估分子学反应和复发;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其对TFR的影响;采用ddPCR检测BCR-ABL,分析其在TFR中的预示作用。结果·(1) 42例符合停药标准的CML-CP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1 (5~93)个月;32例(76.2%)患者仍维持TFR状态。12、24和48个月的预期TFR率分别为85.1%、75.1%和70.1%。中位TFR时间为41 (2~93... 相似文献
5.
6.
华蟾素诱导U937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华蟾素诱导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瑞氏染色及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片段化改变,TdT原位标记计算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bcl-2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Fas和Fas-1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225~1.8μg/mL华蟾素作用1-3d明显抑制U937细胞生长,具有剂量.时间相关性,24h时的IC50为1.36μg/mL。0.9μg/mL华蟾素作用1d,U937细胞出现凋亡典型形态学改变;DNA电泳出现凋亡特有“梯子”条带。0.225、0.45和0.9μg/mL华蟾素作用1d,TdT原位标记检测凋亡率分别为4.8%、13.57%和24.33%。凋亡细胞bcl-2表达及Fas-1 mRNA水平下降,Fas mRNA水平增高。结论:华蟾素可能通过抑制bcl-2、Fas-1基因及活化Fas基因的途径来抑制U937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治疗年轻患者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方法选择2000年2月~2006年9月在该中心接受治疗的96例年轻的初治DLBCL患者接受6个疗程的R-CHOP治疗。结果96例患者中66例(68.8%)获得完全反应(CR),12例(12.5%)获得部分反应(PR),总反应率为81.3%;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各9例(9.4%)。在多因素分析中,临床分期和大包块病变在获得CR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患者24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OS率分别为(59.9±5.8)%和(67.4±6.1)%。在多因素分析中,有无大包块和是否获得CR是影响PFS的两个预后因素(均P<0.05),而唯一影响OS的指标则为是否获得CR(P<0.05)。结论6个疗程治疗后获得CR和大包块病变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亚砷酸(ATO)联合维生素C(Vit C)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例ⅢA期难治复发MM患者,应用ATO(10mg/d)联合Vit C(2g/d),连用7~14d,每月1次,4~6个周期。结果:总反应率(ORR)60%,完全缓解(CR)13.3%,部分缓解(PR)46.7%,疾病稳定(SD)20%,疾病进展(PD)20%;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6~31个月),中位出现反应时间1个月(1~3个月),中位反应持续时间3个月(1~8个月);10例连续用药14d,反应率(RR)、SD和PD分别为70%、20%和10%。5例连续用药7d,RR、SD和PD分别为40%、20%和40%;两药合用毒性反应轻微,没有超过3级以上的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结论:ATO联合Vit C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具有一定疗效,毒性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