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31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47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数字化设计结合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和传统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进行数字化设计分为观察组(采用数字化设计结合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治疗,22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治疗,20例)。记录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患肢负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头颈钉尖顶距、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功能优良率及末次随访患肢负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感染、坏死,无内固定松脱折断及骨折端二次移位、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传统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相比,采用数字化设计结合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操作更加精准、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实施难度、减少术中出血及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急性肾梗塞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急性肾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伴恶心、呕吐,无其他不适;1例B超检查提示左肾占位,考虑错构瘤,另1例B超未见明显异常;2例CT检查均提示肾梗塞;1例肾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右肾动脉分支堵塞,另1例DSA未见明显异常;2例患者经抗炎、止痛等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CT复诊提示病灶大部分消失。结论急性肾梗塞起病急,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易漏诊误诊,其明确诊断需借助增强CT及DSA检查,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选择是否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对部分急性肾梗塞患者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于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经单独支架置入或支架辅助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249例,根据支架治疗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并发症组(33例)和无并发症组(216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a SAH至手术时间、Hunt-Hess分级、Fisher评分、动脉瘤部位、个数、大小、Raymond分级,并对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3.3%(33/249)。(2)出血并发症组GCS评分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男性、高血压病、a SAH至手术时间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血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Hunt-Hess分级(χ2=10.392,P=0.001)、Fisher评分(χ2=7.370,P=0.007)、动脉瘤个数(χ2=4.825,P=0.028)、动脉瘤部位(χ2=6.818,P=0.033)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发生出血并发症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Ⅲ~Ⅴ级(OR=3.658,95%CI:1.660~8.061)和多发动脉瘤(OR=2.667,95%CI:1.178~6.036)是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单独支架置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可用于血管内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但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易致a SAH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D)预后的预测因素以及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治疗BAO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BAO患者,在3~48 h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动脉溶栓,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50%的部分再通者行支架置入术.术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3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应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血管完全再通24例(46.2%),部分再通16例(30.7%),未再通12例(23.1%).mRS评分:转归良好22例(42.3%),生存32例(61.5%),死亡20例(38.5%).BAD预后与NIHSS评分(P<0.01)、治疗时间窗(P<0.05)以及溶栓后血管再通程度(动脉溶栓和支架置入术后)(P<0.01)显著相关;动脉溶栓后血管良好再通与NIHSS评分(P<0.01)和治疗时间窗(P<0.05)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P<0.01)和血管再通程度(P<0.01)可独立预测BAO预后.结论:NIHSS评分<14分和血管再通良好是BAO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快速及时地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是治疗BAD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7例(29处)。29处狭窄中17处位于后循环,12处位于前循环。观察狭窄的部位、治疗前后的狭窄率、治疗成功率、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转归、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的状况,术后30d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71.8%(56.0%-87.8%),术后残留狭窄率为24.9%(0—45%)。治疗成功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为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梗塞,1例为非病变相关性梗塞,无出血性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8%,致残率为7.4%,严重致残率为3.7%,死亡率为0。术后30d内患者症状均有所好转,无新出现的脑缺血事件。结论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其围手术期临床效果较好,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背景:颈动脉的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价缺血性中风和TIA的患者非常重要。头颈血管CTA简单实用,可以作为中风患者常规影像学检查的一部分。为了评价CTA的精确性,在3年里连续对患者进行了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然后对二者测量的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比较。方法:2000年4月至2002年11月在同一个医疗研究中心,对全部患者共81支颈动脉血管进行DSA和CTA检查。不了解患者情况的两名阅片人对颈内动脉CTA显示的最狭窄部位进行轴面测量,并以远心端颈内动脉作为参照。另两名不了解患者情况的阅片人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的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