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华东地区615例化学烧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化学烧伤的现场急救、早期处理和治疗方法中的流行病学因素. 方法 整理笔者单位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682例烧伤患者中615例化学烧伤患者病例资料.对性别、年龄、致伤面积与深度、发病规律、致伤原因、致伤物质、致伤部位、合并症、院前处理情况、治疗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归纳总结.采用线性趋势检验统计分析年度收治的烧伤患者总数、化学烧伤人数. 结果 (1)一般情况:本组病例中男562例占91.4%,女53例占8.6%,年龄(32±12)岁.烧伤总面积为1% ~95%[(30±25)%]TBSA,其中Ⅲ度面积0~85%[(18±24)%]TBSA.(2)发病规律:10年中笔者单位每年收治的烧伤患者总数呈缓慢增长趋势(x2 =4.009,P<0.05),但化学烧伤患者所占比例相差不大(x2 =0.060,P>0.05).本组化学烧伤高发于夏秋季,患者一般从4月开始逐渐增多,8月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3)致伤原因:患者以工伤为主,共572例占93.0%,其中私营和民营企业工人占工伤患者的70.8%(405/572).(4)致伤物质:本组病例中以酸烧伤最多,共299例占48.6%.(5)致伤部位:四肢和头颈部等暴露部位最易受伤.(6)合并症:吸入性损伤47例占7.6%,眼烧伤94例占15.3%,复合伤51例占8.3%,中毒67例占10.9%.(7)院前处理情况:大部分患者伤后未经清水冲洗(30.4%,187/615)或清水冲洗不够充分(61.1%,376/615).(8)治疗及预后情况:212例(34.5%)患者在伤后1周内行切削痂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本组患者治愈599例,其中8例共11只眼睛失明;死亡16例,死亡率为2.6%. 结论 笔者单位化学烧伤患者占同期收治烧伤患者总数比例相对较高,以工伤为主.化学烧伤救治的关键在于充分的早期冲洗和解毒,深度创面尽早切削痂可以减少机体对有毒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后脑内血肿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0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14例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挫伤及脑内血肿的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脑内血肿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颅脑损伤后脑内血肿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原发的脑内血肿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瞳孔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头颅CT中线偏移程度、环池是否消失与是否手术密切相关。结论:若颅脑损伤患者的头颅CT影像显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或者原发的脑内血肿量大,则需严密监测头颅CT。一旦出现瞳孔变化、GCS评分降低、中线偏移或者环池消失,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改进5-氟尿嘧啶(5-FU)变形脂质体的工艺,提高其包封率,探索体外渗透治疗瘢痕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5-FU变形脂质体,利用正交实验探索最佳工艺,检测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等特性.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将改进的5-FU变形脂质体进行体外透瘢痕实验后,行瘢痕切片制备和荧光观察.结果 各因素对包封率影响大小的顺序:去氧胆酸钠>5-FU>卵磷脂>超声时间>乳化时间,制备的脂质体为圆球形,粒径均匀,平均粒径为(90±5)nm,包封率达82.14%.体外透瘢痕实验5-FU累积透过量低于5%,滞留于瘢痕内的5-FU累积量高达45%,主要集中在瘢痕的表皮层和真皮浅层.结论 改进后的5-FU变形脂质体,其包封率较高、粒径较小且均匀,能渗透到瘢痕的表皮层和真皮浅层. 相似文献
4.
5-氟尿嘧啶乙醇脂质体的改性及其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胆固醇对5-氟尿嘧啶(5-FU)乙醇脂质体的改性及其体外透皮扩散的影响。方法:制备不同胆固醇含量的5-FU乙醇脂质体,并考察胆固醇含量对脂质体粒径、Zeta电位、分散指数、包封率、皮内药物滞留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加入胆固醇后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不大,分散指数从0.584降至0.143,5-FU包封率从28.6%增至48.8%,皮内残留5-FU量从40%增至80%以上。结论:胆固醇不会改变乙醇脂质体的粒径大小及Zeta电位,但可提高其分散性和稳定性;加入适量的胆固醇可提高乙醇脂质体中5-FU的包封率及皮内药物滞留量。 相似文献
5.
经皮和黏膜给药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生物可降解纳米粒因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特殊的通透性而在该给药途径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较多的有聚乳酸共聚乙醇酸、聚己内酯、壳聚糖、共聚物聚乳酸-聚乙烯乙二醇等,主要用于疫苗、基因及蛋白类药物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12月应用VSD治疗的28例深度烧伤及难愈性患者。结果:28例患者中24例经1次VSD治疗后出现新鲜肉芽组织,移植刃厚或中厚皮片,术后皮片存活。其余4例患者经2次VSD治疗后,创面新鲜,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术修复创面。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是非常有效的引流手段,它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换药的次数,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