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综合类 | 49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可致机体发生急性放射病。辐射损伤的远后效应之一是白血病,含有干细胞的骨髓细胞移植是目前挽救急性放射病病人生命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其多向分化潜能及干细胞相互转化可能为辐射损伤病人提供新的干细胞来源;同时随着辐射防护剂研究的深入,促进了损伤后干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从大鼠胰腺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用于大鼠胰腺损伤的修复,为糖尿病治疗探寻新的细胞来源。方法:①取3日龄Wistar大鼠,无菌条件取出胰腺,通过Ⅴ型胶原酶消化获得细胞,常规培养传代、贴壁筛选法纯化细胞、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表面标志CD34和CD44,同时与骨髓MSCs进行对照,观察两者在性质和作用上的异同。②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20只)。结扎大鼠胰腺组织建立胰腺组织缺血性坏死模型,将分离、纯化的胰腺MSCs用DAPI(荧光)标记移植到实验组坏死胰腺,对照组移植稀释液。2周后统计两组生存率并做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①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形态驱于一致,增殖旺盛。形态学观察和表面抗原检测与骨髓MSCs具有相似性。②实验组大鼠存活率为75%,肉眼见坏死的胰腺组织外观基本恢复,组织病理学切片可见组织细胞结构完整。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标记DAPI的蓝色细胞。对照组的大鼠存活率20%,解剖见腹腔大量渗水,组织粘连。实验组存活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腺中存在MSCs,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并可用于修复损伤的胰腺组织。 相似文献
3.
范洪学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78,(3)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粒细胞的成熟是否能由一般的抑制粒细胞产生的各种措施来予以加速。作者利用了密闭的体内培养体系进行了粒细胞成熟的研究。这种培养体系对粒细胞来说,培养条件是良好的,就象在骨髓的自然环境中一样能很快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豚鼠皮肤深Ⅱ度烧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治疗皮肤深Ⅱ度烧伤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悬液 ,以 2× 10 6/ml(A组 )和 2× 10 7/ml(B组 )两种细胞密度移植给皮肤深Ⅱ度烧的受体鼠创面 ,观察创面愈合速度 ,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因子Ⅷ的表达。细胞移植后的第 15、3 0、5 0天 ,通过PCR方法检测创面皮肤组织中移植供体鼠的Y染色体基因表达。结果A、B组治疗侧的创面愈合速度均快于对照侧 ,A、B组治疗侧间无显著性差异。因子Ⅷ检测示第 15、3 0天时 ,A、B两组的微血管密度均多于对照侧 ,A、B组治疗侧间无显著性差异。PCR检测结果表明 ,第 15、3 0、5 0天时在部分受体鼠恢复的创面上有供体鼠Y染色体基因表达。结论骨髓MSCs对皮肤深Ⅱ度烧伤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脂肪组织除了储存能量,参与能量代谢外,还存在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这种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骨、软骨、脂肪和心肌细胞等;同时脂肪组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泌器官,分泌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有着更为复杂和活跃的功能。本文就其可塑性和分泌因子作用特点,对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动物模型制备后,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即尾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5ml,约10^6个)10只,阴性对照组(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0.5ml)10只。以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10只。结果各组大鼠于1周,2周,4周进行采血,取脏器进行各项指标检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在第1周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和丙二醛(MDA)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2周时,实验组大鼠ALT、AST和MDA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但SOD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第4周时,实验组大鼠ALT、AST和MDA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但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MDA和SOD有差异P〈0.05。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可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回输成纤维集落生成单位(CFU—F)促进骨髓实质细胞造血恢复。减轻白血病化疗的副作用,促进骨髓损伤早日恢复。方法选取经明确诊断的AML患者化疗回输组前后行自身对照,化疗回输前及后采骨髓行红系造血祖细胞(BFU-E)、粒、巨系集落生成单位(CFU—GM)培养,观察化疗回输前后的外周血象。结果化疗回输CFU-F后第3周。其BFU—E、CFU-GM数明显高于化疗回输前的水平(P〈0.05)。同时高于单纯化疗组第3周测得的BFU-E和CFU-GM数(P〈0.05)。结论体外扩增造血基质细胞于化疗自体回输方法,促进了病人造血恢复,对预防和减轻化疗药物造成的骨髓损伤,缩短化疗间期,加大化疗药物剂量,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在造血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同系小鼠股骨、骨壳、注入骨髓条的塑料管及经20 Gy γ-射线照射的股骨分别植入同一小鼠腹部皮下,观察1、2、3、4 w各移植物造血重建情况.观察髓腔内微循环结构与机能、组织学、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数目与机能等变化,以及骨皮质体外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与扩增规律.结果 乏造血干细胞(HSC)的骨皮质异位移植完全可以造血重建,在移植后4 w,移植物已形成完整的封闭的具有正常造血组织的股骨,其重建的程序、速度与具有大量HSC的完整股骨移植的重建基本一致.而经射线破坏和注入塑料管内的骨髓条完全失去造血重建功能.结论 骨皮质可能是骨髓MSC的源泉,BM-MSC是造血重建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复杂,其中不仅存在多种化学物质,而且也存在着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物质能否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分泌功能还不清楚。目的:探讨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髓鞘前脂蛋白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稳定传到第3代后,分别用正常和损伤的Wistar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培养20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液内髓鞘前脂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即时定量-PCR检测髓鞘前脂蛋白mRN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水平。结果与结论: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和培养液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的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较正常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高。提示,损伤的脊髓匀浆上清液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有利于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