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11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应用DCB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例, 年龄(63.1±9.2)岁(范围:48~77岁)。分析患者介入治疗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共有19处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 患者术前狭窄程度为75%(20%)[M(QR)], 所有DCB均成功置入并实施扩张, 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穿支血管闭塞所致后循环卒中。术后平均影像随访时间5.5个月, 均无再狭窄发生, 平均临床随访时间6.3个月, 均无新发症状。结论对于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 DCB血管成形术相对安全, 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性脑血管痉挛(CVS)与血管壁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药理学预阻滞法,利用光镜和电镜对猫SAH后CVS的形成及其对血管壁病理性改变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预先使用血管外周阻滞剂可以明显地减轻SAH所致的CVS反应程度,并使血管壁发生的病理性改变也随之轻化,从而提示CVS是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成因,继而是影响SAH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SAH性双期CVS是导致痉挛的血管壁发生病理学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地预防或阻止CVS的发生,便可以有效地防止血管壁发生的相应病理学改变,这为确认阻止CVS的发生是SAH救治关键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 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入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术中颅底大动脉或载瘤动脉破裂时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意外损伤时的不同处理方法。方法:介绍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的意外损伤时分别采用电凝、部分夹闭和阻断联合搭桥术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损伤经永久阻断后联合颅外-颅内架桥术者死于术后早期急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经电凝处理和2例经适形动脉瘤夹行漏口封闭者预后良好(术中均使用临时阻断),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在无预处理的情况下,对颅内大动脉意外损伤时尽量采用耗时短的处理方法明显优于耗时长者,即追求简便适效,而不是耗时完美。 相似文献
5.
侧脑室-上矢状窦分流术治疗脑积水20例报告(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脑室-上矢状窦分流术治疗脑积水20例报告(摘要)魏学忠,胡深,孔令权一、临床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6~60岁。病因分为慢性脑蛛网膜炎10例、脑肿瘤6例、脑外伤2例、高血压脑出血1例、蛛网膜囊肿1例。术前颅内压(ICP)正常4例,增高(>2.0k...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01—2017-01间收治的35例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破裂组,选择同期收治的3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未破裂组。2组均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比较2组疗效、致残率与病死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未破裂组预后良好率高于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致残率、病死率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要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应用于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程度脑积水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8例创伤性脑损伤并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脑积水程度将其分为3组,即轻度组30例、中度组30例,重度组28例。3组患者均行脑室腹腔分流,观察3个月,对比3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脑室周围水肿带直径的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重度组术后总有效率57.14%,低于轻度组的96.67%、中度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与中度组治疗后GOS评分、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周围水肿带直径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GOS评分、GCS评分、脑室周围水肿带直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14%,高于中度组6.67%、轻度组6.67%(P0.05)。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对轻度、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明显优于重度脑积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出血量大于30ml,无脑疝发生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68例,分别采取小骨窗开颅术及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对照组24例,为同期不同意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给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两组手术患者的有效率、功能恢复情况、病死率均优于保守治疗组,而再出血率、急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种手术组间的再出血率、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情况、急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骨窗开颅及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相当,临床中可根据情况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