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18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20篇 |
出版年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海明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0,(5)
对不能运动的冠心病人静(脉)注(射)潘生丁铊心肌显像是发现隐匿性心肌缺血的有效试验,但在无症状的冠心病人中还无这方面的研究。这篇报告的目的是检查在无症状性冠心病人中静注潘生丁铊心肌显像的预后价值,决定可逆性铊显影缺损是否与临床的不良后果有关,可逆缺损是否指示隐匿性心肌缺血。方法 107名无症状的病人,33名以往有心肌梗塞。96名病人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早晨病人空腹平卧,按0.56mg/kg 的剂量静注潘生丁,4分钟后静注2mci~(201)铊,5分钟内依次获取45°左前斜位,正前位和左侧位的影像,4小时后获取再分布铊影像。异常铊影像分为可逆的、固定的、混合性的铊影像缺损,后者指可逆的与固定的缺损同时存在于不同的节段上。隐匿性心肌缺血是指存在 相似文献
2.
3.
本研究应用UCG观察比较7例NIDDM患者与8例无糖尿病者在急性前壁或前间隔心肌梗塞后的左室重构。结果:NIDDM组在MI后2周~1个月期间左空前段长度(cm)延长明显,从9.38±0.68升至11.13±0.69;LVEDV(ml)增加,从174.8±10.4升至197.2±12.0;EF降低,从0.42±0.09降至0.36±0.12,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非糖尿病组的左室前段延长,LVDEV增加均未达到显著性意义,EF值基本不变。结论:NIDDM病人在MI后左室重构较无糖尿病者更严重,心功能减退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基因多态性与T2DM及CK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25例T2DM患者(T2DM组)和255名健康人群(NC组),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PCR)对Ang-2 759T→G→C及Ang-2 1087A→G进行基因检测;同时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RMS-PCR)对Ang-2 1233A→G进行基因检测。根据UAER将T2DM组分为3个亚组:未合并CKD组(CKD0组)、合并微量蛋白尿组(CKD1组)和合并大量蛋白尿组(CKD2组),比较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临床变量间的差异。结果 Ang-2 1087A→G(AG+GG)、Ang-2 1233A→G(AG+GG)基因型频率和1087G、1233G等位基因频率在T2DM与N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CKD0、CKD1、CKD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ng-2 1078G、Ang-2 1233G等位基因、SBP、FPG、HbA1c、肾小球滤过率(eGFR)、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Ang-2血清学水平、HOMA-β是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危险因素。Ang-2 1078G、Ang-2 1233G等位基因、MCP-1、Ang-2血清学水平与IR呈正相关。结论 Ang-2 1087G、Ang-2 1233G等位基因变异可能与CKD相关,同时Ang-21087A→G、Ang-2 1233A→G与T2DM相关。而Ang-2 759T→G→C与T2DM及CKD无相关性。Ang-2 1087G、Ang-2 1233G等位基因、SBP、FPG、HbA1c、HOMA-β是发生CK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罗海明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7,(6)
虽有成功地施行多瓣膜的球囊瓣膜成形术的个案报道,但对联合的多瓣膜狭窄患者施行经皮穿刺双瓣膜球囊成形术的经验仍有限。本研究报告2组共20例患风湿性联合的双瓣膜狭窄患者,在同一次操作中行双瓣膜的球囊瓣膜成形术的即时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其中10例(第一组)为二尖瓣和三尖瓣狭窄病例,另10例(第二组)为二尖瓣和主动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塞后的左室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外对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发生发展过程、临床意义、可能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左室重构在心肌梗塞后病人中较常见,是慢性持续进行性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心室容积扩大及心室构型改变。左室重构早期主要是梗塞扩张,远期为非梗塞段室壁增厚及延长.重构后的左室容积准确反映心功能,与病人的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梗塞后早期静滴硝酸酯类或卡托普利能减轻梗塞扩张,长期口服卡托普利可能减轻远期的左室重构,但能否改善病人远期存活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罗海明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4,(3)
已证实心梗后早期应用转换酶抑制剂可减轻梗塞膨展,减小左室容积。本研究作为Consensus Ⅱ研究的亚组,目的是评价在心便早期开始依那普利治疗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急性心梗病人327例,年龄63.3±10.9岁,随机分为依那普利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双盲法给药。在心梗症状出现24小时 相似文献
9.
罗海明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7,(1)
房性心动过速如持续发作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心肌损害,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无效。导管射频消融已用于此症的治疗,但报告较少。本研究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性心动过速的即时成功率及长期随访的结果。 研究对象由36例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组成,其中临床诊断为起源于异位节律点者16例,房内折返者15例,窦房折返者3例,不明原因者2例,无房补病例。 心脏电生理检测时常规放置高位右房、右室尖、希氏束、冠状窦部位的电极导管分别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脏学是心脏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心肌灌注显像的示踪剂,成像仪器及技术,应激试验的方法等都取得新的进步。心肌灌注显像己不只限于诊断冠心病,在冠心病人的预后估计和危险分层,发现病灶中存在存活心肌以指导治疗,心肌梗塞面积估计,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等临床研究中都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全面地概述近几年心肌灌注显像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