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克隆并表达汉滩病毒(HTNV)囊膜糖蛋白(G1)胞质区尾段ITAM样基序及其突变体.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HTNV G1蛋白ITAM样基序及其中2个保守酪氨酸残基突变基序编码基因,应用Gateway技术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DESTTM15表达载体,在BL21-AI中经L-阿拉伯糖诱导表达,免疫印迹确证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地构建了2个含汉滩病毒G1胞质区尾段ITAM样基序编码序列表达载体pDEST- ITAM-L,pDEST-ITAM和1个含保守酪氨酸残基突变的G1 ITAM样基序编码序列表达载体pDEST-ITAM-YY-FF (Y615F,Y628F),并在大肠埃希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免疫印迹证实目的蛋白与GST融合表达.结论:获得了3种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融合的G1 ITAM样基序及其突变基序的重组蛋白, 为进一步探讨HTNV G1蛋白ITAM样基序在HFRS免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汉滩病毒(HTNV)G1蛋白胞质区ITAM样基序与Syk的细胞内相互作用。方法:构建用于研究Syk和G1ITAM样基序之间相互作用的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验证G1ITAM样基序与Syk之间是否存在细胞内相互作用。结果: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分析证实G1ITAM样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可以与Syk相互作用;而突变体分析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依赖于该基序中两个高度保守的酪氨酸残基的存在。结论:HTNVG1蛋白胞质区高度保守ITAM样基序在体外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可以与Syk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探讨G1蛋白ITAM样基序在HFRS免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IL-21在不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不同临床表现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IL-21表达的差异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乙肝病毒感染不同临床表现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使用PMA+ionomycin进行刺激,同时每份标本未加PMA+ionomycin刺激做阴性对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L-2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Th17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PMA+ionomycin刺激能够诱导IL-21的产生,产生IL-21的主要为CD4+T细胞,IL-17A+IL-21+CD4+T细胞几乎检测不到,IL-21+CD4+T细胞比例在急性乙型肝炎组、乙肝病毒携带组中较正常对照组和慢重肝组有所升高,Th17细胞亚群比例在各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异;除急性乙型肝炎组外,其余各组中IL-21+CD4+T细胞比例与Th17细胞亚群比例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IL-21在HBV感染不同临床表现患者外周血CD4+T的表达有一定差异,并且其与Th17细胞亚群有相关性,提示IL-21在HBV感染的发病机制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HARRT)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却不能彻底清除细胞内HIV-1前病毒.有效的HIV-1疫苗的研制仍在进行中.目前认为,宿主细胞内天然的抗病毒因子作为固有免疫家族的重要成员,其独特的抑制细胞内HIV-1复制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对近年来细胞内抗病毒因子抗HIV-1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8岁,以乙肝标志物阳性13年、发热20d、伴腹胀及皮肤黄染1周于2006年4月3日入院。患者于1983年发现HBsAg、HBeAg、抗-HBe阳性,1998年以后出现转氨酶反复升高现象,2002年出现腹水,诊断为肝硬化,间断保肝治疗。2006年3月上旬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0℃,伴流涕、咳嗽、咯白痰,头孢哌酮治疗效果不佳,体温波动于37.5—38.5℃,3月27日起体温高达39.0℃,腹胀渐明显,并出现面黄、眼黄,胸部X线片提示肺部感染,血常规WBC7×10^9/L,Hb137以,PLT22×10^9/L,中性粒细胞0.8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23U/L,总胆红素(TBIL)80μmol/L, 相似文献
6.
7.
AIDS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指南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时机选择、抗HIV药物种类、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失败的判定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药双甲五灵冲剂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双甲五灵冲剂对免疫诱导型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90只雌性Wistar大鼠。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80只大鼠予尾静脉注射人血白蛋白,建立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为5组:预防组、治疗1组、治疗2组、秋水仙碱组、观察组。用光镜观察肝脏HE染色、VanGieson(VG)胶原染色,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TIMP-1、TIMP-2、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及蛋白的表达强度;用电镜观察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免疫诱导型肝纤维化大鼠在造模结束后肝组织学改变呈进行性加重,以造模结束后3个月为著;TIMP-1、TIMP-2、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及蛋白呈强阳性表达,电镜见观察组有较多激活的HSC及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在肝窦间隙及肝细胞间,经双甲五灵冲剂治疗后的大鼠与观察组大鼠相比,肝组织结构明显好转,纤维组织减少,未见到激活的HSC、TIMP-1和TIMP-2mRNA及蛋白表达与观察组相比均明显降低,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且其效果为预防组效果最好,治疗1组较治疗2组效果好,三组均明显优于秋水仙碱组。结论双甲五灵冲剂可以逆转肝纤维化,抗肝纤维化机制可能是:①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ECM的生成及TIMP分泌;②直接抑制TIMP—1、TIMP-2mRNA及蛋白的表达;二者共同作用使得TIMP分泌减少,从而降低对MMPs的抑制,有利于MMPs对ECM的降解;③具有加速Ⅰ、Ⅲ型胶原的降解,抑制其生成及沉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含人载脂蛋白B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F(apolipoprotein B mRNA editing enzyme,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 3F,APOBEC3F)基因启动子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方法应用5’cDNA末端快速扩增分析(5’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5’RACE)技术确定APOBEC3F转录起始位点,利用PCR技术扩增人APOBEC3F启动子序列,构建含人APOBEC3F启动子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行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并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启动子活性。结果APOBEC3F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位于GenBank已公布的APOBEC3FcDNA起始位置上游13个核苷酸处,测序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APOBEC3F基因启动子序列与GenBank报道一致。重组载体DGL3-A3F—Prom组F/R值(0.342082±0.023516)与空载体pGL3-basic组(0.007871±0.0023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含人APOBEC3F基因启动子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为更深入研究APOBEC3F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Thereismountingevidencethattheinductionofstrongmucosalandcell mediatedimmuneresponsesarekeyelementstoconsiderinconstructingefficaciousHIV 1vac cine .TherapeuticvaccinesthatinducehighlevelsofCTLspecifictoHIVarecurrentlybeingdevelopedworldwide .NucleicacidimmunizationisanewvaccinationtechniquewhichdeliversDNAconstructsencodingaspecificimmuno genintothehost[1] .InadditiontotheabilityoftheDNAvaccinetoinducebothantigen specificcellularandhumor alimmuneresponses ,thistechniquehasthepotentialt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