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联合应用神经营养素(NT)-4和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GDNF组、NT-4组和GDNF联合NT-4组。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第5、6腰椎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并注入外源性GDNF(10μg/mL)和NT-4,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 GDNF联合NT-4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前2组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联合注入NT-4、GDNF较两者单独使用更有利于保护脊髓运动神经元。 相似文献
3.
拇趾外展外翻畸形是足部常见的结构性畸形.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拇趾向外侧偏斜,严重者向外侧半脱位.第一跖骨向内侧偏斜,第一跖骨头向内侧明显突出,跖骨头和软组织受鞋的长期压迫和磨擦可形成骨赘、拇囊炎肿[1].文献[2]报道拇外翻的发病率从2%~50%不等,因地区和人种有明显差异.我院自2009年从北京望京医院学习小切口治疗拇外翻畸形技术后,共治疗1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总结16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经验,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的护理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探讨自体血回输装置的应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结果: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膝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明显增加,但仍有并发症发生,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发生浅表组织感染者1例。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使膝关节疾病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6.
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GDNF组和生理盐水(NS)组各24只.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眷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L5.6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GDNF组注入外源性GDNF 6μl(10μg/ml),NS组同法注6μl生理盐水.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L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HE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NS组有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外源性GDNF对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手术加生理盐水组和手术加GDNF组。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L5、6腰椎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并注入外源性GDNF(10μg/mL),分别与术后4、8、12周行神经功能指数检测;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尼氏体染色、光镜检查,并于术后12周取坐骨神经,行电镜检查并采用图象分析仪检测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和轴突直径。结果GDNF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和轴突直径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外源性GDNF保护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同时也促进外周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隙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GDNF组(坐骨神经切断术后给予GDNF)和NS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切断两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部分损伤,行蛛网膜下隙置管,实验组注入外源性GDNF(10 μg/ml),对照组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2,4,8周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取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hE阳性颗粒面积比NS组有明显提高(P<0.05),ACP阳性颗粒面积低于NS组(P<0.05);GDNF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亦优于NS组. 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隙注入外源性GDNF对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