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8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12篇 |
妇产科学 | 136篇 |
基础医学 | 38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84篇 |
内科学 | 51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34篇 |
综合类 | 190篇 |
预防医学 | 73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7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84篇 |
肿瘤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胃十二指肠空肠套叠一例报告魏云志,高继良,吴天慈,王树江,张春患者女,32岁。8个月前始恶心、呕吐,时有上腹部胀痛不适。因处于妊娠期末做特殊处理。后发现上腹部有一约4cm×3cm大小的肿物。足月顺产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腹部肿块增大,每于呕吐后上腹部...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 ,6 1岁 ,G0 /P0 。因绝经 1 2年 ,阴道出血半年 ,于 1 998年 1 0月 1 0日入院。患者于 1 986年自然绝经 ,1 998年 4月、7月无明显诱因阴道少许出血 2次 ,无阴道流液 ,无腹疼发热 ,无消瘦 ,否认服用激素和补品等。既往史 :1 6年前子宫肌瘤史 ,无高血压、糖尿病或肥胖病史 ;1 990年因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行乳腺癌根治术 ,术后放疗化疗各一程 ,后用三苯氧胺(TAM ) 2 0mg/d连续治疗 6年 ( 1 990~ 1 996年 ) ,TAM治疗期间白带较多 ,但无阴道出血 ,未行妇科检查。入院查体 :T :36 5°C ,P :80次 /分 ,R :2 0次 /分 ,B…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与卵巢癌细胞的融合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脐血及以卵巢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的特点 ,研究DC 卵巢癌融合瘤苗的体外免疫应答效果。方法 :从脐血及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诱导扩增DC ,从数量、形态、细胞表面标志及刺激增殖活性方面进行比较。体外培养卵巢癌患者癌细胞 ,将其与脐血DC在聚乙二醇 (PEG)介导下融合 ,活化自体T细胞 ,MTT法检测杀伤效果。结果 :体外诱导卵巢癌患者外周血DC ,每 2 0ml血能够获得 (0 .6~ 1.6 )× 10 6 个细胞 ;体外诱导脐血DC ,每 2 0ml血能够获得 (1.8~ 3.5 )× 10 6 个细胞 ,二者有明显差异 (P<0 .0 5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DC在混和淋巴细胞反应 (mixedlymphocytereaction ,MLR)中显示了更为显著的刺激增殖活性。两者表达高水平的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经脐血DC 自体卵巢癌融合细胞活化的T细胞 ,对卵巢癌细胞株细胞的杀伤没有增加 ,而增强了对自体卵巢癌细胞的杀伤力。结论 :由脐血诱导可以获得更多数量的DC。脐血DC与自体卵巢癌细胞融合 ,能使肿瘤相关抗原有效提呈 ,激活T细胞 ,使它成为抗原特异性CTL ,有效杀伤自体癌细胞 相似文献
4.
大叶蒟中抗抑郁酰胺类化合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胡椒科植物大叶蒟(Piper laetispicum C.DC.)的抗抑郁活性成分。方法用动物实验进行活性跟踪,硅胶柱反复分离、纯化,应用MS,UV,IR,NMR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3个具有抗抑郁活性的酰胺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isobutyl-(3,4-methylendioxyphenyl)-2E,4E,9E-undecatrienoamide (I), N-isobutyl-9-phenyl-2E,4E-nonadienamide (II), N-isobutyl-7-phenyl-2E,4E-heptadienamide (III)。结论化合物I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大叶蒟素(laetispicine ),化合物II和III为首次获得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6.
7.
8.
<正>21世纪全世界人口走向老龄化步伐加快,2021年公布的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3.5%。全球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多病共存现象也十分严重,现患率达40%~56%,多病共存导致多重用药,年龄越大多重用药比例越高[1]。北京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多重用药比例达64.8%[2]。美国75~85岁社区老年患者人群多重用药率为36%[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衰弱发生率增加。国内一项抽样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大叶蒟Piper laetispicum根和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叶蒟根和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异丁基-(3,4-亚甲二氧基苯)-2E,7E-九碳二烯酰胺[N-isobutyl-(3,4-methylendioxyphenyl)-2E,7E-nonadienamide,Ⅰ]、N-异丁基-(E)-7-(3,4-亚甲二氧基苯)七碳-2-烯酰胺(pipercallosidine,Ⅱ)、N-异丁基-7-(3,4-亚甲二氧基苯)-2E,4E-七碳二烯酰胺[N-isobutyl-7-(3,4-methylendioxyphenyl)-2E,4E-heptadienamide,Ⅲ]、4,5-二氢荜茇明宁碱(4,5-dihydropiper-longuminine,Ⅳ)、1-肉桂酰吡咯烷(1-cinnamoylpyrrolidine,Ⅴ)、胡椒醇(piperitol,Ⅵ)。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大叶蒟酰胺B(laetispiamideB);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