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携带micro-dystrophin基因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在移植鼠体内分化为有功能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dx小鼠MSCs(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鼠,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并检测血清激酶(CK)值,对腓肠肌进行HE染色、计数核中心移位纤维(CNF)比例,并用免疫荧光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blot检测测micro-dystrophin的表达。结果移植后各时间点血CK值下降,腓肠肌病理改变较对照组有所改善,CNF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肌细胞膜能表达micro-dystrophin蛋白,并随移植时间延长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比例增加,分别达到1%(8周时)、7%(12周时)和15%(16周时)。RT-PCR和Westernblot也发现,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micro-dystrophin表达增加。结论自体mMSCs可携带外源性micro-dystrophin基因在受体鼠体内分化为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诊断方法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改变镁离子终浓度、PCR扩增中退火温度、退火时间或延伸时间、RNaseH酶用量和活性等,确定FQ-PCR诊断FSHD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退火温度55℃、时间20s、镁离子终浓度5.OmM、RNaseH酶用量IOOU、RNaseH酶在95℃下灭活8min为最佳反应条件,其中RNaseH的活性选择对FSHD诊断的特异性影响较大。结论通过降低RNaseH酶的活性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最终确立了FSHD的FQ-PCR基因诊断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复方红景天口服液中红景天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柱,流动相为乙腈-水(8:92),检测波长为275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20℃。结果红景天苷质量浓度在10.9~196.2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6),平均回收率为100.5%,RSD=0.01%(n=6)。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红景天口服液中红景天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能够同时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 MDRAB)多个耐药基因的多重PCR反应体系,了解MDRAB耐药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感染控制MDRAB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方法 针对MDRAB 4种耐药基因blaoxa-23、blaAde-B、blaint-1及blaISCR-1分别设计4对引物,设计反应条件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这4种耐药基因,并采用建立的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临床分离MDRAB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个可以同时检测4种MDRAB耐药基因的多重PCR反应体系,临床分离68株MDRAB耐药基因检测显示,1株同时携带有4种耐药基因,5株携带有blaAde-B、blaint-1及blaISCR-1,62株携带有blaoxa-23和blaAde-B。结论 多重PCR可以快速、高效、低成本检测MDRAB携带的耐药基因,多重PCR检测显示blaoxa-23及blaAde-B 是MDRAB携带的主要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同种移植可改善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大鼠脑神经功能梗死局部的内存活、迁移情况及神经细胞再生。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每周观察、记录移植大鼠的行为和神经功能状况(NSS评分、转棒实验);于移植后1~8周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检测移植大鼠大脑人细胞核抗原、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及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脑梗死模型鼠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转棒实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0.05)。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8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均可检测到人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移植后一二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巢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表达,存续至8周。移植后2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的表达。移植后4~8周,在海马、梗死灶周围可见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量mRNA的表达。结果证实,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脑梗死模型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病变部位,继而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形成,改善移植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携带外源micro-dystrophin基因移植治疗mdx鼠对膈肌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dx小鼠mMSCs(microdys-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鼠,对照组移植等量的PBS液。在移植后4周、8周、12周和16周测定受体鼠血清肌酸激酶(CK)值、对膈肌进行HE染色、计数核中心移位纤维(CNF)比率,并用免疫荧光及RT-PCR法检测micro-dystrophin的表达。结果移植后血清CK值持续下降,各时间点膈肌病理改变较对照组有所改善,CNF比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可以检测到部分肌细胞膜能表达micro-dystrophin蛋白,并随移植时间延长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比率增加,RT-PCR检测micro-dystrophin的mRNA有相同的趋势。结论 microdys-mMSCs移植治疗mdx鼠可以在受体鼠膈肌检测到micro-dystrophin的表达,减轻肌肉损伤并且改善mdx鼠膈肌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血液流变学在常见几种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对242例8种疾病患者血液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40名体检健康者血液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及脑中风等八种疾病的血液流变性都存在异常变化。提示在临床上可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查来帮助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相似文献   
8.
背景: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克服异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局限性,但目前对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模型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肌分化潜能研究未见报道。 目的:拟建立体外分离培养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其成肌分化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1/07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4~6周龄纯系雄性mdx鼠10只,购自美国Jackson实验室,饲养于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兔抗鼠MHC抗体为Chemicon公司产品。 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扩增,胰酶+EDTA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的细胞,按1×104/孔接种于24孔板,置于含两性霉素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向肌细胞方向诱导分化,2周后更换为不含两性霉素B、但添加马血清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2周。 主要观察指标: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生长曲线及成肌诱导分化。 结果:原代培养24 h后,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80%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多呈梭形,形态比较均一。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和CD44等间质类细胞的表面分子,不表达CD11B和CD45等淋巴造血细胞的表面分子。接种后第一两天细胞处于潜伏期,第3天细胞增殖旺盛,进入对数生长期,至第4天细胞数增长一倍,第5天进入平台期。两性霉素B诱导后细胞有少量死亡,停用后更换马血清促进细胞成肌,7~10 d可见有肌管样细胞形成,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肌管样细胞呈MHC阳性,DAPI复染后可见肌细胞内有多个细胞核。 结论:在两性霉素B与马血清依次诱导条件下,体外可成功分离培养基因缺陷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证明其具有成肌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Wilson病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肝活检获得WD患者的肝标本,利用体外胶原酶温育分离并培养肝细胞,对WD患者肝细胞WD蛋白进行Western-blot蛋白印迹检测;同时采用荧光PCR技术筛查其WD基因突变,并进行直接DNA测序.结果肝细胞蛋白印迹可见特异WD蛋白(Mr155 000条带)的表达.3例WD患者中WD1的Mr155000条带密度无明显变化,WD2,WD3的特异条带密度降低,仅有对照组的36%,提示其WD基因肝内表达异常;荧光PCR筛查发现一例患者存在exon8 Arg778Leu突变,DNA直接测序证实为2333 G→T杂合突变.结论 WD基因在WD患者肝细胞的表达存在异常,这可能与WD基因Arg778Leu位点突变有关,直接检测WD基因产物有助于研究WD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绝大多数HBV感染者外周血出现HBsAg。我们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和免疫放射分析(IRMA)法对400份临床血清标本以及定值血清进行了HBsAg对比检测,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血清:受检标本为广州邮电医院检验科收集的各类患者血清,检测前的标本保存于-20℃。adr亚型浓度为0.2μg/L、1.0μg/L定值血清,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稀释用小牛血清购自郑州佰安生物有限公司。试剂:TRFIA定量检测试剂盒为广州市丰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山生物有限公司联合研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