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梅毒的4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抗体被动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胶体金试验(SYP)同时检测1250例血清标本,用TPPA法确证。结果RPR、ELISA、SYP3种方法检测结果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LISA法的灵敏度明显高于RPR法和SYP法。结论SYP法适用于大规模体检、急诊手术和无偿献血的初筛试验,RPR可应用于梅毒治疗疗效观察,ELISA法适用于复检试验及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对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R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安慰组,治疗组用真艾灸治疗,安慰组采用假艾灸,干预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安慰组(P<0.01)。两组RA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压痛个数及程度、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优于安慰组(P<0.05)。两组患者血RF、IL-6与CRP水平也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安慰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能显著改善RA临床表现,并能显著降低RA患者血RF、IL-6与CRP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感染组)分为病毒性脑炎46例(病脑组)和结核性脑膜炎17例(结脑组),另选体检正常的健康人45例作为对照组。用酶速率法测定患者血清心肌酶,同时腰穿查脑脊液乳酸脱氢酶。结果感染组血清心肌酶及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病脑组与结脑组的血清心肌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脑组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病脑组(P0.01)。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及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常有增高,检测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可作为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敏感而可靠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探讨前列腺疾病中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以及fPSA/tPSA比值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对40例健康男性、54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3例前列腺癌(PCa)患者进行tPSA、fPSA及fPSA/tPSA比值的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组及BPH组患者血清tPSA、fPS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Ca组fPSA/tPSA比值明显低于BPH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tPSA、fPSA及fPSA/tPSA比值对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心肌酶值的变化,近年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临床价值的评估,文献报道不尽一致。为进一步探讨脑组织损伤时血清心肌酶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8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急性脑血管病组:均为4年内我院住院患者共88例,男性5 3例,女性35例,年龄4 9~81岁,平均年龄(6 6 .1±7.4 )岁。其中脑梗死组患者4 6例,脑出血组患者4 2例,所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同时参照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效果,以及探讨IL-6、CRP及RF与RA患者症状关系。方法:100例RA患者随机分成艾灸治疗组和安慰组,两组患者均按说明服用雷公藤多苷片。艾灸治疗组取双侧肾俞穴、足三里和阿是穴,每穴每次各灸3壮,隔日1次,共60天。安慰组采用假艾柱,具体方法与前组相同。结果:30天1疗程,共2个疗程后,艾灸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62%,明显优于艾灸安慰组的总有效率43.7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CRP与R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艾灸治疗组患者3项指标水平(413±30、44.5±10.5、126±29)明显低于安慰组患者(561±28、58.7±8.9、192±30);IL-6、CRP及RF与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成正相关,但IL-6和CRP与晨僵时间无相关性。结论:艾灸治疗能显著改善RA临床表现,并与RA患者血IL-6、CRP及RF水平改变有密切关系。IL-6、CRP及RF水平与RA症状(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血型实验室接受输血治疗且行常规输血检验质量管理的2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实施输血检验针对性质量控制后在血型实验室输血治疗的277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两组质量控制评分及输血安全事故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质量控制评分为(94.24±10.24)分,与对照组的(75.26±12.68)分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仅有3例发生输血安全事故,占1.08%,对照组中有31例出现输血安全事故,占13.14%,两组差异较大(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安全事件发生率,缓解医患矛盾,增强输血检验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血管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 TT- R1型血细胞分析仪 ,测定 110例脑梗死、5 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血小板计数 (PL 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参数值 ,与 12 0例健康同龄人比较。结果 :PL T在脑血管病急性期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MPV在发病急性期及恢复期均增大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 ;PCT在急性期、恢复期及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PDW在脑血管病急性期、恢复期均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观察病情演变。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