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蹼是颈内动脉后壁向腔内突起的薄膜样结构,是隐源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常引起脑卒中复发.然而影像学检查不易发现,临床易漏诊,其发病机制及引起脑卒中复发的机制尚不明确.颈动脉蹼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方案存在争议.本文报告 1 例颈动脉蹼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治疗经过,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专科健康教育延伸服务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1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住院期间均予以常规护理及专科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出院后持续进行专科健康教育延伸服务,包括建立随访档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指导方案,定期进行家庭护理指导等措施.6个月后收集两组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二级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率及脑卒中的复发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率及脑卒中的复发率分别为92.2%、93.3%、3.3%;对照组分别为71.1%、80.0%、1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专科健康教育延伸服务在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好,有助于提高卒中后二级预防的依从性,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01—2014-01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脑梗死的125例患者(观察组)及同期门诊健康成年人112例为对照组,对其血清中APo-A1、APo-B、Cr、BUN水平进行测定,分析APo-A1/APo-B比值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r、BUN、APo-B水平显著增高(P0.01),APo-A1/APo-B比值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患者血清Cr、BUN、APo-B水平的增高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密切相关。APo-A1/APo-B可能是青年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Cr、BUN水平升高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先证者女性,37岁,自幼消瘦,体质较弱。约30岁时出现行走姿势异常,缓慢加重。入院前数周出现咽痛、咳嗽,经抗炎治疗后,病情无好转。2005年6月28日清晨家属发现其意识不清、呼吸困难,急送当地医院,头颅CT示未见异常,血生化均大致正常。下午转至我院,血气分析示PO2 62mmHg(1mm Hg=0.133kPa),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抗原(MHC-Ⅰ)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IM)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对15例IIM患者(IIM组,多发性肌炎14例、皮肌炎1例)、23例其他肌病患者(OM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18例、脂质沉积性肌病4例、糖原累积性肌病1例)及5例无肌病对照者(NC组)的骨骼肌标本进行MHC-Ⅰ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NC组未见MHC-Ⅰ表达;IIM组肌纤维MHC-Ⅰ阳性率为86.7%(13/15),明显高于OM组(26.1%,6/23)(P<0.005).IIM组MHC-Ⅰ阳性表达的敏感性为86.7%,95%CI:59%~98%;特异性为73.9%,95%CI:55%~91%.结论 IIM患者肌纤维MHC-Ⅰ阳性表达高.MHC-Ⅰ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较好的辅助IIM病理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稻秆热解的目的是为了脱除氧元素,增加能量密度,并将热解的固体产物作为生物质气流床气化原料,从而提高气化合成气的热值。稻秆在管式电阻炉中以5℃/min和15℃/min的升温速率进行慢速热解,热解温度为200~800℃。利用自动量热仪和元素分析仪对热解后固体产物进行热值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热解温度下,升温速率越快,半焦的热值越高;碳元素的含量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而氢和氧两种元素的含量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同时,推导出热值与半焦中各元素含量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免疫吸附联合激素和霉酚酸酯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重症LN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激素和霉酚酸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免疫吸附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24h尿蛋白、BUN、Scr、ds-DNA、ANA以及SLEDAI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激素和霉酚酸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免疫吸附法治疗重症LN患者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的疗效.方法 63例急性CCE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尿激酶溶栓及24 h后抗凝治疗,对照组采取对症,改善循环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1.8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治疗后1 d、14 d、30 d、90 d,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90 d,观察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溶栓治疗24 h内,观察组非症状性脑出血、症状性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口腔黏膜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治疗CCE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电生理测试结果评估持续腹膜透析(PD)或血液透析(HD)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周围神经病的发生率,并根据残余肾功能判断透析方式对周围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透析方式分为HD组(n=73)和PD组(n=58)。根据透析治疗期间肌电图的结果分别将HD组、PD组各分为MN亚组和非MN亚组。采用德国Medelec Shaphire 2MED仪对每例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NCV)进行电生理测定,感觉神经检测包括波幅、潜伏期和传导速度;运动神经检测则包括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期和传导速度。电生理检测发现至少2条神经异常结果可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病。在透析开始后的第1、6、12、18、24月检测每位患者的残余肾功能。结果 131例患者中在观察末期有78例存在感觉障碍。78例患者经肌电图检查诊断为MN者77例,其中HD组中MN患者44例(60.3%),PD组中MN患者33例(56.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治疗初期HD组中的MN亚组、非MN亚组,PD组中的MN亚组、非MN亚组对残余肾功能(RRF)变化进行多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透析的进行,第12、24个月2种透析组的MN亚组RRF显著下降(P〈0.05),非MN亚组R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N在慢性肾衰患者中是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治疗方法无明显关系;PD或HD治疗不能阻止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残留肾功能在保护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周围神经功能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睡眠呼吸障碍在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中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综述有关神经肌肉病睡眠呼吸障碍的文献,总结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睡眠呼吸障碍的特点、发病机制及其干预措施。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Neurology数据库2000-01/2005-12有关神经肌肉疾病睡眠呼吸障碍方面的文章,检索词“sleep-disorderedbreathing,neuromuscular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选取包括神经肌肉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的特点,治疗进展等相关方面的文献。纳入标准:①设立对照,②临床试验详细介绍了观察参数及结果;综述类的文章被排除在外。资料提炼:共检索88篇关于神经肌肉疾病方面的文章,17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余71篇或因不涉及睡眠呼吸障碍,或因是综述类、个案报道和护理方面文章故没有采用。资料综合:①睡眠呼吸障碍即睡眠期出现的呼吸暂停或低通气表现。神经肌肉疾病睡眠呼吸障碍最易发生在快眼动相睡眠期,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通气不足。②神经肌肉疾病睡眠呼吸障碍不仅与疾病本身有关还与其他许多可能的机制有关。许多神经肌肉疾病引起睡眠障碍夜间通气不足和慢性呼吸衰竭。③有睡眠呼吸障碍的神经肌肉病患者往往是通过临床来早期诊断的,肺活量的测定是判定呼吸肌无力最简单最快的方法。神经肌肉疾病睡眠呼吸障碍可通过全夜多导睡眠仪确诊。④神经肌肉疾病睡眠呼吸障碍在早期诊断后可通过使用非侵袭性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结论:神经肌肉疾病睡眠呼吸障碍不仅与疾病本身有关还与其他许多可能的机制有关。近5年关于神经肌肉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特点,发病机制及干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弄清楚治疗的对象、时间、长期效果、受益于非创伤性正压通气的生理机制、患者下一次治疗的间隔时间、患者对正压通气的耐受性和顺应性以及对血气异常的长期影响等将是以后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