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患者女,67岁.因上腹部不适伴发现肿块半个月于2011年3月1日入院.查体:左中腹局部触诊感饱满,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肝肾区叩击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 ~4)次/min.CT平扫及增强检查:左中腹腔内囊肿,最大直径15 cm,囊壁菲薄,增强后实质及囊壁无强化(图1),CT诊断:腹腔内占位.行左侧腹腔内肿瘤切除+脾切除术,术中证实病灶位于大网膜囊,肿瘤向胃、脾、胰尾、肾、左侧结肠旁沟、后腹膜间隙延伸,上至膈顶,下至髂窝,累及脾门,边界尚清,病灶均为多发,囊内容物乳糜样液,镜下见囊性结构与淋巴管结构基本相同,囊壁内层衬扁平内皮细胞.病理诊断:囊性淋巴管瘤.患者随访11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jd cell tumor,PEComa)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疾病名称,组织学上以丰富的上皮样瘤细胞并围绕血管生长为其特征,免疫表型上主要表达抗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和(或)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子宫PECom多发生于宫体,少数发生于宫颈;而发生于子宫阔韧带者极为罕见,现将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子宫阔韧带PEComa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CT增强扫描诊断早期细菌性肝脓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点,提高其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治疗、CT随访或穿刺病理证实为细菌性肝脓肿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结果:早期细菌性肝脓肿CT平扫时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肝内低密度块影;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明显增强,且持续时间可达3~7min,其中,肿块缩小征12例,双环征5例,“簇状征”4例,“花瓣征”4例和一过性增强征3例。结论:CT增强扫描对早期细菌性肝脓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拟运用MRI三维动脉自选标记法(3D-ASL),结合DWI及时间飞跃法MRA(3DTOF-MRA),探讨3D-ASL在TIA的诊断、血流灌注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发病24 h内的TIA患者13例,入院时进行常规MRI、DWI、3D-TOF-MRA及3D-ASL扫描。观察所有患者MRA图,分析颅内血管及颈内动脉有无狭窄及异常,比较DWI所示梗死面积(SDWI)和全脑血流量(CBF)图上灌注异常面积(SASL)的差异,分别计算DWI和3D-ASL对TIA患者的检出率,并结合MRA分析造成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的原因。对于DWI阴性但ASL灌注异常,且MRA(或CTA)显示血管狭窄的患者,计算病灶侧和对侧相应区域的CBF值的比值(rCBF),比较rCBF与入院时(发病24 h内)的NIHSS、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GCS)、mRS及神经内科临床评分量表(ABCD2)评分、患者发病时间以及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发作持续时间有无相关性,并且比较分析rCBF值与MRA(或CTA)所示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SASL>SDWI:13例TIA患者中,11例DWI未发现病灶,即SDWI=0,而SASL>0,且显示灌注减低;2例DWI阳性,但病灶面积仍SASL>SDWI。(2)3D-ASL对TI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WI:DWI对TIA患者病灶的检出率为15%;3D-ASL对TIA患者病灶的检出率为69%。(3)rCBF与入院时(发病24 h内)的NIHSS、GCS、mRS及ABCD2评分的分值均无相关性;rCBF与患者发病时间及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发作持续时间无相关性;rCBF值与MRA(或CTA)所示血管直径狭窄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s=-0.697,P=0.011)。结论3DASL与DWI相比,对TIA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及早行3D-ASL检查,并与DWI、MRA等序列联合应用,能更早发现灌注异常,并初步提示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在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肺部病变患者83例,其中53例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3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胸部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分析比较两组病灶虚拟平扫(VNC)值、延迟25s时的碘增加值(Overlay25s)、延迟25s时的碘浓度(碘浓度25s)、延迟60s时的碘增加值(Overlay60s)、延迟60s时的碘浓度(碘浓度60s)及Z值(Overlay60s-Overlay25s)。结果观察组患者VNC值、Z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Overlay25s、碘浓度25s、Overlay60s、碘浓度60s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可用于辅助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6岁。因“双眼视物模糊2月余,右侧肢体无力半月”,于2012年8月29日入院。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视物模糊,休息后无法缓解,无畏寒发热,无意识障碍,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目系卒病,双眼球后视神经炎,双眼白内障”,予住院治疗,期间予“弥可保,强的松”等药物治疗。治疗半月后症状无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脑卒中”收住入院。既往史:患者平素体键,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有外伤及手术史。家族史:否认两系三代以内家族性传染病、遗传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 ,神志清,GCS评分15分,双眼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 ,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胸廓挤压痛阴性,腹平软,右侧肢体肌力 IV级,感觉减退,肌张力无异常,双侧巴氏征阳性。辅助检查:头颅CT :颅内未见异常。查肝功能:直接胆红素10.8umol/L ,谷氨酰转肽酶40IU/L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26.59ng/ml ,D二聚体定量1050ug/L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16.00。脑电图:轻中度异常,与疾病有关。超声检查心脏: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超声检查血管:双侧颈部动脉内膜增厚。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范围心电图。头颅M RI检查:双侧枕顶叶脑回表面多发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脑沟增深加宽,上述病变在FLAIR及DWI上明显高信号(图1~4),考虑炎症。予阿昔洛韦针抗病毒、醒脑静针保护脑细胞对症支持治疗一周后,症状无明显好转。且近来出现缄默、智能减退明显,反应较迟钝,回答不切题或回答极慢,语言欠流利,与患者接触时可见患者时有惊慌表情。患者双侧上肢出现肌阵挛征象。复查脑电图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和MRI的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MRI表现。13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腔内型3例,腔外型6例,哑铃型4例,圆形或类圆形9例,分叶形4例,直径3.0~10.4cm,平均7.5cm。CT平扫示肿瘤呈均匀等密度3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9例,呈高、低、等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示3例呈中度明显增强,10例中度不均匀增强,以静脉期明显。MRI平扫示1例肿块信号均匀,3例肿块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肿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病理检查10例恶性,3例良性。结论:胃间质瘤CT、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定性,确诊需要依靠电镜检查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肾前筋膜增厚的CT表现在鉴别胰腺炎与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临床及CT复查证实为胰腺炎的肾前筋膜增厚征象,并与25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CT表现对照。胰腺炎中43例及25例胰腺癌做平扫加增强,20例胰腺炎仅做平扫。结果:胰腺炎组肾前筋膜增厚59例(占93%),其中急性胰腺炎肾前筋膜增厚49例(占98%),慢性胰腺炎肾前筋膜增厚10例(占77%)。胰腺癌25例中,1例肾前筋膜增厚,占4%。结论:肾前筋膜增厚的征象对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