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Lhermitte-Duclos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Lhermitte-Duclos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CT和MRI的T1加权像(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氢质子波谱成像的特征性表现。结果:2例发生于左侧小脑半球,1例发生于右侧小脑半球,3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第4脑室变形和幕上脑积水。CT检查均表现为小脑半球内平行条纹状低密度肿块;MRI检查示小脑半球病变均呈平行条纹状异常信号影,于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无明显强化。病灶于DWI呈等高信号,ADC图示等信号及略高信号呈条纹状排列。MRS质子波谱2.02ppm处见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下降,1.33ppm处见倒置的乳酸峰。结论:Lhermitte-Duclos病在MRI和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综合分析影像特点,术前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在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作用。方法经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并作CT灌注成像检查的病人60例,其中10例做血管支架置入术。CT扫描方法为CT颅脑平扫、CT灌注扫描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灌注后处理分别得出CBF图、CBV图、MTT图及TTP伪彩功能图。结果17例CT灌注各参数图未见缺血改变,34例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所有病例均表现为rMTT延长,rCBF降低,均数rMTT为3.14±1.02,rCBF为0.46±0.16,rTTP为1.28±0.11;其中21例rCBV升高,均数为1.48±0.19;6例rCBV降低,均数为0.76±0.05;7例rCBV接近正常,均数为1.03±0.05。10例血管支架置入术病人中4例术前存在供血区缺血改变,术后复查CT灌注图像缺血区明显改善;2例术前术后未见脑缺血改变;1例双侧缺血,3例闭塞侧缺血,狭窄侧无缺血,术后复查双侧缺血病例术侧缺血有轻度改善,而对侧血管闭塞侧缺血加重,3例闭塞侧缺血的病例2例闭塞侧缺血加重,1例术前后无变化。结论CT灌注成像能清楚显示常规CT、MRI不能显示的异常脑血流灌注,能在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内显示出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一种很好的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CT灌注诊断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局部肿瘤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T灌注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病灶局部肿瘤生长的能力.方法:选择TACE治疗后CT平扫不能明确有无局部肿瘤生长的病例30例,行CT灌注和DSA检查.以术后1个月为界分成2组,以DSA结果为标准,分析CT灌注对局部肿瘤生长的显示和确认情况.结果:A、B组:CT灌注的敏感性为90.9%、80.0%,特异性为6.7%、71.4%,准确性为40.7%、77.3%.结论:CT灌注对判断TACE术后病灶的局部肿瘤生长有较好的敏感性,术后1个月内不宜应用CT灌注;2个月后可以应用CT灌注进一步判断. 相似文献
4.
脑胶质瘤MR弥散加权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MR DWI 技术分析评估脑胶质瘤ADC值与微观病理状态的关系,探讨ADC值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1.5T HDMR机,对30例胶质瘤进行了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的ADC值的差异性,并比较ADC值与细胞构成和核质比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胶质瘤(11.74±1.32)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ADC值(9.55±1.2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较高级别胶质瘤ADC值高.胶质瘤的ADC值与细胞构成(r=-0. 80,P<0. 01) 和核质比(r=-0.73,P<0. 01) 成负相关,与细胞构成的相关性较核质比高;胶质瘤的ADC值与肿瘤级别也呈明显负相关(r=-0.73,P<0.001).结论:弥散加权图像中胶质瘤的ADC值可预测肿瘤的级别,并有助于在活体上对胶质瘤的病理微观状态进行判断,为MRI从微观角度观察胶质瘤的结构变化提供了基础,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A或DSA检查诊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并作CT灌注成像检查的病人51例,男45例,女6例,平均52岁。临床症状多为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复视、TIA发作。CT扫描方法为CT颅脑平扫、CT灌注扫描及头颈部CTA。CT灌注后处理分别得出CBF图、CBV图、MTT图及TTP伪彩功能图。结果11例CT或MRI表现为非责任病灶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余病例常规CT或MRI无异常所见。17例CT灌注各参数图未见缺血改变,34例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所有病例均表现为rMTT延长,rCBF降低,均数rMTT为3.14±1.02,rCBF为0.46±0.16,rTTP为1.28±0.11;其中21例rCBV升高,均数为1.48±0.19;6例rCBV降低,均数为0.76±0.05;7例rCBV接近正常,均数为1.03±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清楚显示常规CT、MRI不能显示的异常脑血流灌注,是一种很好的反映脑缺血改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巴胺受体在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有重要作用.多巴胺受体PET显像可提供活体脑内多巴胺受体的分布、数目和功能信息,为临床使用影像学监测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生化功能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与MR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联合应用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星形细胞瘤、10例脑膜瘤和3例转移瘤以及5例结合病史与病程演变证实的转移瘤患者行常规MRI、DWI和1HMRS扫描.采用分析软件包FuncTool进行分析,获得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波谱图,并分别计算出肿瘤增强区和对侧正常区的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用SPSS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 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转移瘤的ADC值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及Ⅲ~Ⅳ级的ADC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转移瘤、脑膜瘤有NAA峰但明显低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及脑膜瘤NAA/Cho和NAA/Cr比值明显低于星形细胞瘤(P<0.05).转移瘤与脑膜瘤Cr低或缺乏.脑膜瘤Cho/Cr显著升高.星形细胞瘤Ⅰ~Ⅱ级与Ⅲ~Ⅳ级的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 DWI及1HMRS在脑肿瘤联合应用可提高对脑肿瘤定性和分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PET/CT观察新生猪缺氧缺血(HI)性脑损伤纹状体(ST) DAT的变化,探讨DAT在判断HI性脑损伤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制备新生猪HI脑损伤模型(n=20),为模型组;另取5头新生猪作为对照组.予猪颈静脉注射11C-N-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CFT) 55.5 ~74.0 MBq/只,行PET/CT显像,观察新生猪的DAT变化,计算ST/枕叶(OC)比值.模型组按显像时间分为HI后0~6h、20 ~24 h、44 ~48 h、68~72 h显像亚组,显像完毕即刻处死各组猪,取大脑行病理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行数据比较.结果 11C-CFT在大脑皮质、小脑及ST放射性分布较高,脑白质放射性分布较低.随着时间延长,大脑皮质、小脑放射性明显减低,而ST显示仍清晰.HI后0~6h,ST DAT功能上调,ST/OC比值为1.34±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 ±0.06,F=4.658,P<0.05),其余时间组ST/OC比值分别为1.27±0.01、1.27±0.10和1.18±0.05.HI后各时间点病理示DAT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13±3)、(13±4)、(8±3)和(4±4)个/高倍视野]与11C-CFT PET示ST/OC比值呈正相关(r=0.844,P<0.05).结论 11C-CFTPET/CT能够准确反映HI性脑损伤ST DAT的动态变化,且DAT的变化与缺血损伤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PI随访肝脏恶性肿瘤TACE治疗后病灶诊断效力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40例TACE治疗后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47个DSA诊断阴性同时行CTPI检查的病灶。以CTPI诊断是否与DSA一致分成A组(符合组22个)和B组(不符组25个),分析末次TACE距CTPI检查时间(d),病灶的最大径(cm),患者的肝脏功能分级(Child-Pugh评分)3个因素在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末次TACE距CTPI检查时间和病灶最大直径有显著差异(P<0.05),而Child-Pugh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末次TACE距CTPI检查时间以及病灶大小是影响CTPI随访TACE治疗后肝脏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考虑TACE术后组织坏死、化疗药物缓释及栓塞物的异物刺激引起病灶周边无癌肝实质内的炎性反应是导致该现象的病理学基础。全肝CTPI检查于炎性反应的消退后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DSA检查评价TACE术后病灶区肿瘤组织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脊髓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MRI及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病的10例患者行CTA。其中7例于1周内行DSA检查,4例行手术治疗。CT扫描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层CT扫描机,采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组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主要从分型、显示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方面对CTA图像进行评价,并与DSA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0例患者CTA均显示了脊髓血管畸形;3例为髓内动静脉畸形,2例为髓周动静脉瘘,5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所有病例均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及引流静脉,除1例患者有2根血管为假阳性,其余患者均清楚显示供血动脉并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CTA对脊髓血管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