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篇 |
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69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14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4篇 |
肿瘤学 | 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层粘连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卵巢粘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 (LN)、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在卵巢粘液性肿瘤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3例卵巢粘液性肿瘤LN、MMP 9的表达情况。结果 :LN、MMP 9的表达 ,在卵巢粘液性肿瘤从良性、交界性到恶性发展中 ,LN的表达级别和MMP 9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 ;LN的表达程度与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P =0 0 0 0 ) ;MMP 9的表达与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的组织学分级 (P =0 0 48)、FIGO分期 (P =0 0 47)、术后复发和死亡 (P =0 0 30 )有关。在卵巢粘液性囊腺癌中 ,LN的表达程度在MMP 9阳性组与MMP 9阴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8) ,并呈正相关。结论 :LN、MMP 9在卵巢粘液性肿瘤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是卵巢粘液性肿瘤的恶性指标之一 ,可望作为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及粘液性囊腺癌的诊断和分级的客观指标 ;MMP 9可协助临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3.
绝经3年、阴道不规则出血1年610041四川省肿瘤医院妇瘤科病历摘要患者,代某,52岁,孕4产3+1,末次生产26年前,末次人工流产24年前,末次月经3年前。因绝经3年,阴道不规则出血1年,腹胀1月,于1996年7月3日入院。入院前1年(1995年7... 相似文献
4.
术前阴道细胞学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道细胞学作为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03例子宫内膜癌的术前阴道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发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阴道细胞学正常68例(66.1%)、可疑9例(8.7%)、恶性26例(25.2%)。阴道细胞学与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分期、宫颈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明显相关(P<0.05)。恶性阴道细胞学多见于非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晚期、宫颈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比正常阴道细胞学者高6.2倍。阴道细胞学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附件转移、大网膜转移和腹腔细胞学阳性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恶性阴道细胞学可望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外转移的指标,是一个不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子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C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记录。结果Ib期Ⅰ例、Ⅱa期2例、Ⅲb期3例。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肝等器官转移4例,对6例患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或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2例分别已存活30、20个月,另4例分别存活10、11、13、14个月后死亡。结论 子宫颈小细胞癌与肺小细胞癌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行为特征相似,早期易发生盆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对化学治疗比较敏感。对早期患者应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给予辅助性放疗和化疗;对晚期患者应采用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与高级别癌(grade 3 endometrioid carcinoma,G3EC)的预后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1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初次接受治疗的70例Ⅰ~Ⅳ期USC与G3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构建生存曲线估计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差异,使用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相较G3EC患者,USC患者5年生存率低(54.8%vs 84.6%,P=0.006)且肿瘤复发转移风险高(35.5%vs 10.3%,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USC、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原发灶超出子宫体、未获得满意减瘤手术、中晚期肿瘤是影响两组患者PFS及OS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超出子宫体是两组患者P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风险比(95%置信区间)分别为19.48(1.86~204.00)和10.49(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复合回声(EEC)厚度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术前接受超声检查的205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以活检或子宫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为标准,回顾性对比分析Ⅰ型(121例)和Ⅱ型(84例)子宫内膜癌超声特点,对EEC厚度、是否有宫腔内积液或病变、子宫肌层肿物、子宫大小和附件肿物及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1例(10.2%)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EEC≤4 mm,其中Ⅰ型1例(4.8%),Ⅱ型20例(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9%Ⅰ型和25.0%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绝经后阴道流血症状且EEC≤4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型子宫内膜癌中,EEC≥5 mm 56例,≤4 mm 20例,显示不清8例。20例EEC≤4 mm患者中发现≥1项异常超声表现:4例(20.0%)宫腔积液,5例(25.0%)宫腔占位病变,8例(40.0%)子宫肌层占位病变,14例(70.0%)子宫增大,2例(10.0%)附件区占位病变。结论子宫内膜线薄,特别是合并绝经后阴道流血症状时不能完全排除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应刮宫或宫腔镜检查并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尽管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在确诊时处于早期,通过手术即可治愈。但伴有复发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依然面临复发的危险,需要术后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 相似文献
9.
10.
人体细胞中的DNA每天都会遭受大量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损伤,但这些细胞中的DNA损伤可以通过多种修复机制来保持基因组的保真性。不仅正常细胞可以使用这些修复途径,癌细胞也能在不断增殖的细胞中修复损伤的DNA。人体内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sponse,DDR)过程主要有两种机制[1-4]:(1)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参与的DNA单链断裂后的损伤修复。(2)BRCA1/2基因参与的同源重组修复(双链修复)。这两种DNA损伤修复机制保障了遗传物质复制、细胞分裂等过程的顺利进行。两种修复机制中的一种发生修复过程障碍时,另一种机制则可以代偿修复。如果细胞的这两种DNA损伤修复能力都受到抑制,则可能促进细胞的凋亡。随着对DDR的不断了解,PARP尽管主要作用于DNA的单链损伤修复,但也可协同BRCA修复DNA的双链损伤,当BRCA1/2突变失效时,PARP能接管BRCA在DNA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基于上述理论,在BRCA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中已经存在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t,HRD),此时再应用PARP抑制剂,就能同时抑制单链断裂的损伤修复,使两种DNA损伤修复途径均出现障碍,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即所谓的“合成致死”作用机制,也即PARP抑制剂杀灭癌细胞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