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MRI和MRA联合定位在OUR—XGD旋转式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单纯MRI定位、OUR—XGD旋转式伽玛刀治疗AVM238例与MRI、MRA联合定位、OUR—XGD旋转式伽玛刀治疗AVM324例的疗效。结果单纯MRI定位一年有效率为38.5%,MRI和MRA联合定位为40.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MRI定位两年有效率为71.0%,MRI和MRA联合定位为8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MRA联合定位能准确、清晰地显示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以及周围正常组织结构,是OUR—XGD旋转武伽玛刀治疗AVM韩辑的孝位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观察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骨骼肌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市某专科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患者参与主观全面评定(Patient 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的症状部分评估患者在放疗开始前(T1)、放疗中期(T2)、放疗结束时(T3)的营养相关症状(NutritionImpactSymptoms,NIS),用24h膳食回顾法记录膳食摄入情况并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定骨骼肌量变化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EstimatingEquations,GEE)分析患者骨骼肌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459例患者完成3次测评。在3个测评时间点,骨骼肌量分别为(26.31±5.08)kg、(25.60±4.83)kg、(24.62±4.68)kg;NIS发生率分别为38.1%(175/459)、93.2%(428/459)、95.4%(438/459);标准化每日能量摄入量(standardDailyEnergyIntake,stDEI)分别为(24.94±8.51)kcal/(kg·day)、(20.47±9.14)kcal/(kg·day)、(18.23±9.75)kcal/(kg·day),标准化每日蛋白摄入量(standard Daily Protein Intake,stDPI)分别为(0.98±0.39)g/(kg·day)(、0.86±0.39)g/(kg·day)、(0.84±0.51)g/(kg·day);随放射治疗的进行,患者骨骼肌量逐渐下降、NIS得分逐渐增加、能量及蛋白质摄入逐渐减少。骨骼肌量变化与放疗前是否手术、膳食能量摄入量及NIS得分密切相关。结论: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患者治疗后骨骼肌量减少,放疗前未手术、膳食能量摄入不足及NIS重的患者骨骼肌量减少多。提示应重视未手术患者,加强营养相关症状管理和膳食干预,以减轻患者骨骼肌量的丢失。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采用不同营养不良评定标准,描述并比较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在放疗期间营养不良的变化情况。方法: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选取拟接受放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分别在放疗前、放疗中期和放疗结束时随访。采用营养不良评定标准全球领导人共识(GLIM)标准、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2015年营养不良专家共识(ESPEN 2015)和病人参与主观全面评定(PG-SGA)进行营养评定,其中,营养筛查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肌肉量评价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得的四肢骨骼肌指数和去脂体质指数。结果:共纳入502名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随着放疗进行,营养风险的比例显著增加;三种标准诊断的营养不良比例均显著增加;且三种标准得到的结果一致性均较差(0.303≤Kappa≤0.681)。结论: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在放疗期间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比例均显著增加,不同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得出的结果差异明显。建议结合临床结局指标进行评价研究,使其更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00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动力髋螺钉(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和疗效都显著地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在血液透析治疗抗凝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组和肝素钠注射液组,比较血液透析治疗中2组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组和肝素钠注射液组均有良好的抗凝效果,抗凝有效率分别为97.2%和98.2%(χ^(²)=0.000,P=0.992);透析期间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组对活化凝血时间(ACT)的影响小于肝素钠注射液组,2组间动脉端的ACT值比较在透析1h(t=-15.333,P<0.001)、2h(Z=-10.317,P<0.001)、3h(t=-12.733,P<0.001)和透析结束(Z=-6.796,P<0.001)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组静脉端的ACT值比较在透析1h(t=-17.833,P<0.001)、2h(t=-15.604,P<0.001)、3h(Z=-10.066,P<0.001)和透析结束(Z=-4.399,P<0.001)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血液透析结束后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组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Z=-4.971,P<0.001)和凝血酶时间(Z=5.770,P<0.001)影响小于肝素钠注射液组;甲磺酸萘莫司他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肝素钠注射液组(χ^(²)=15.239,P<0.001)。结论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的抗凝效果非劣效于肝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安全有效应用于普通血液透析患者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流量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临床特点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评估高流量内瘘对MHD患者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2月至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行MHD的患者。内瘘血流量≥1 500 mL/min定义为高流量内瘘,将患者分为高流量内瘘组和非高流量内瘘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心脏超声参数的特点,并比较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发生风险。结果:共341例MH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0例(61.6%),平均年龄57.3±12.3岁,中位透析龄78.7(33.0~151.1)月,内瘘血流量≥1 500 mL/min的患者为138例(40.5%)。高流量内瘘组患者右房横径更大(P=0.005),主肺动脉直径更大(P=0.007),主肺动脉流速更快(P=0.042),心脏瓣膜钙化的比例更高(P=0.028),内瘘血流量/心输出量(CO)的比值更高(P<0.001),其余心脏超声指标在两组中无差异。内瘘位于上臂(OR=3.503,95%CI 1.702~7.209,P<0.001)、内瘘建立时较高舒张压(OR=1.045,95%CI 1.018~1.072,P<0.001)是高流量内瘘的独立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但高流量内瘘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P=0.013)。结论:高流量内瘘的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内瘘位于上臂和内瘘建立时舒张压高是内瘘高流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