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静脉给药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95例被随机分成两组:48例接受胺碘酮治疗,即10分钟内缓慢静脉推注150mg,1mg/min维持静脉滴注6小时,0.5mg/min维持静脉滴注18小时;47例接受普罗帕酮治疗,即10分钟内缓慢静咏推注70mg,未转为窦性心律者,30—60舒钟后再静脉追加70mg,口服普罗帕酮450mg/d维持。主要观察终点是24小时复律成功率,次要观察终点是8小时复律成功率。同时观察两组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24小时复律成功率两组无差别,但8小时复律成功率,普罗帕酮高于胺碘酮。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无死亡病例。结论 和普罗帕酮相比,胺碘酮静脉给药在24小时内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 38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动脉血氧饱和度仍低于95%,采用经面罩BiPAP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经面罩BiPAP通气治疗后,36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指标明显改善,2例无效改为气管插管.BiPAP治疗有效率为94.7%.结论:经面罩BiPAP通气治疗可迅速改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心功能、肺水肿和低氧血症,减少气管插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进一步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离和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为利用MSCs作为种子细胞治疗多种疾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MSCs。测定其接种贴壁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d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MSCs生长曲线,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标记物。结果:MSCs接种12h后贴壁率为95%以上,细胞倍增时间约为30.8h,平均传代时间约5~7d;培养的MSCs阳性表达CD29、CD44、CD105,阴性表达CD34。结论: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体外培养的MSCs能够稳定生存增殖并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增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的认识,降低ADA的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我院近年住院的ADA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35例ADA中22例误诊,误诊率63%。其中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绞痛12例,气胸1例,急性胆囊炎3例,脑卒中2例。结论对ADA的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对临床ADA疑似病例因应及时行心脏彩超、CT、MRI或螺旋CT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氯沙坦、培哚普利及联用吲哒帕胺治疗老年 1、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7例老年 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氯沙坦组 (n=3 8)用氯沙坦 5 0 mg/d;培哚普利组 (n=3 9)用培哚普利4mg/d,4周后未达目标血压 (<18.7/12 k Pa)者加用吲哒帕胺 2 .5 mg/d。结果 :经 8周治疗 ,两组药物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P<0 .0 1) ,氯沙坦组达标率 86.8% ,培哚普利组达标率 87.1% (P<0 .0 5 )。氯沙坦组和培哚普利组分别有 17例和 16例加用吲哒帕胺 (P>0 .0 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氯沙坦和培哚普利治疗老年 1、2级高血压安全有效 ,与吲哒帕胺联用 ,能有效治疗氯沙坦或培哚普利单药治疗无效者 相似文献
7.
卡维地洛治疗国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目的:评价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6例慢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Ⅱ-Ⅲ级)病人常规应用利尿剂、ACEI、或地高辛等药物,病情稳定后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3例加用卡维地洛,从3.125mg,1次/d开始,2周后加量至6.25mg,1次/d,再2周后加量至目标剂量12.5mg,1次/d;对照组23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结果:卡维地洛治疗组有效18例,有效率78.3%;对照组有效11例,有效率4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死亡率、再次入院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卡维地洛治疗组平均心率比基线值分别下降了8.2次/min。结论:目标剂量的卡维地洛治疗国人慢性心力衰竭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探讨房颤与心房肌细胞重构的关系. 方法:3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换瓣术者,其中窦性心律者13例(A组)、阵发性房颤及房颤持续时间<6个月者8例(B组)、房颤持续时间>6个月者17例(C组).外科手术时取3组病人右心耳组织少许,利用TUNEL法观察心房肌细胞凋亡指数. 结果:房颤患者(B、C组)心房肌细胞凋亡指数比窦性心律者(A组)显著增高,分别为44.53%±11.08%,67.96%±16.09%对19.68%±15.36%,P均<0.05;凋亡指数与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 结论:心房肌细胞重构可能在房颤的发生或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是慢性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心房收缩功能延迟恢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蚀心肌温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心肌灌流条件下,以半导体导针测定心肌组织温度,观察不同的射频消蚀功率、消蚀时间和不同消蚀导管对消蚀时的心肌组织的温度分布变化。结果发现:射频消蚀的心肌组织损伤温度有效半径为4.5mm,包括直接射频加温及热传导二部分;不同消蚀功率在近点温度不一,在远处组织温度相近;阻抗升高前后,组织温度变化明显;低功率消蚀升温速度,有效温度低,但可以减少消蚀时的气泡及爆裂现象;增大消蚀电极表面积,可避免了消蚀时阻抗过早升高并增加直接加温面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