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机械通气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呼吸道管理不当会发生通气机相关性肺炎,增加院内感染,延长带机时间,增加病死率.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机械通气患者加强气道管理,提高脱机成功率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提出了几个护理观点. 相似文献
2.
BIPAP-SIMV-PSV与SIMV-PS-CPAP脱机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比较双水平正压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BIPAP-SIMV-P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持续气道正压9SIMV-PS-CPAP)两种脱机方式效果。方法:49例呼吸衰竭患者按脱机方式不同分为:BIPAP-SIMV-PSV脱机成功组与失败组,SIMV-PS-CP;AP脱机成功组与失败组。各组对应参数进行F检验,q检验。结果:采用BIPAP-SIMV-PSV方式脱机与S 相似文献
3.
头部冰帽的使用是临床脑复苏过程中脑组织保护性措施及降温方法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冰帽多为橡胶制品 (不带内衬 )。实践中发现冰帽内的冰在溶化过程中易出现冷凝水而湿冷头部 ,如持续使用可造成枕部及双耳廓皮肤冻伤。因此常用棉织品包裹 ,容易松动脱开。我科自制了一种橡胶冰帽头部保护衬垫 ,防止了以上问题的出现 ,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制作取 1块 90cm× 90cm、质地柔软的纯棉布料 ,沿对角线裁成三角巾状 ,双层缝制。距左右两角各 2 0cm处 (两耳接触点 )分别内衬 1块 10cm× 12cm的海绵 ;距顶角 2 1cm(相当于枕部…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MV)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展衰竭、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病人病死率的影响。方法:ICU住院需要MV支持的AMI病人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25例均经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PEEP为5-10cmH2O.其它治疗为常规治疗,升压药物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结果:25例病人存活15例,死亡10例,总病死率为40%。4例脑死亡病人未列入分析。10例心功能Ⅳ级(心源性休克)病人死亡5例,病死率为50%。16例平均动脉压≥70mmHg的病人死亡2例,病死率为12.5%,5例<70mmHg的病人死亡4例,病死率为80%,P<0.05。血清钾<4.00mmol/L的9例病人均存活,而≥4.00mmol/L的12例中有6例死亡,病死率为50%,P<0.05。结论:和保守治疗相比MV治疗显示了降低心源性休克病死率的有益作用。平均动脉压<70mmHg,血清钾≥4.00mmol/L显示了较高的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股静脉双腔导管引流亚低温脑复苏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自Safar等[1]发现亚低温 (34~36℃ )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且副作用较少后 ,心脏骤停后的亚低温治疗便成为急救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降温时间延长15min ,可能会使亚低温复苏的有益作用消失 [2],尽快使脑温下降到34~36℃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使用的降温方法或者降低脑温速度太慢 ,或者操作复杂 ,寻找更方便、安全的降温方法是必要的。我们借用血液净化静脉双腔导管方法 ,进行亚低温脑复苏治疗取得成功 ,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7例病人 ,平均年龄50岁 (10~68岁 ) ,男4例 ,女3例。心脏骤… 相似文献
6.
7.
8.
严重哮喘可致呼吸衰竭,患者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即可出现心脏骤停。随着心肺脑复苏技术的发展,心脏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技术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复苏过程中脑保护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本文报道一例在抢救重度哮喘所致心脏骤停患者时,应用经股静脉置入双腔导管体行外循环亚低温治疗措施,成功地进行了脑保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双水平正压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临床应用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BIPAP/SIMV-PSV)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临床工作中 ,在护理危重症患者时 ,常因患者躁动而影响各项诊疗工作的正常进行。医护人员往往采用约束措施 ,限制其活动。以往我们采用帆布固定带 ,对患者的肢体加以束缚 ,但在实际使用中 ,因材料质地较硬容易导致皮肤挫伤及破损 ,同时不利于血运。为加强固定效果而不伤及患者的皮肤 ,我科对原帆布约束带进行了改进 ,制作了一种棉布内衬海绵的约束带用于临床 ,质地柔软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制作取 1条长 34cm宽 12cm的棉布料 ,双层缝制成长方形。再取 1条长 33cm宽 11cm的薄海绵衬于两层之间。纵向取中缝制1条 12cm的尼龙搭扣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