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相同浓度不同容积的布比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对患儿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患儿120例,男95例,女25例,年龄1~6岁,体重8.3~26.5 kg,ASAⅠ级。随机分为四组,三组使用浓度为0.15%的布比卡因,按不同容积分为0.4 ml/kg组(V4组)、0.5 ml/kg组(V5组)、0.6 ml/kg组(V6组);一组使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V0组)。采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评估术后即刻(T_0)和术后1 h(T_1)、2 h(T_2)、6 h(T_3)的疼痛程度。当儿童疼痛行为量表评分5分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25μg/kg补救镇痛。记录术后1 h追加芬太尼的例数。结果与V6组比较,T_2—T_3时V4、V5、V0组儿童疼痛行为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_0时比较,T_2—T_3时V4、V5、V0组儿童疼痛行为量表评分明显增高(P0.05),T_3时V6组儿童疼痛行为量表评分明显增高(P0.05)。与V0组比较,V6组术后1 h内追加芬太尼的例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儿童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使用0.15%布比卡因行TAPB时,在有效剂量和安全剂量范围内,布比卡因的容积更大,术后1 h内镇痛不足的比例减少,术后6 h内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中学生脂溢性皮炎现患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澳门特别行政区内7所中学12~20岁的中学生4 600名,对其逐一检查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脂溢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将所有资料以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澳门地区中学生脂溢性皮炎总患病率为2.7%,其中男生为2.5%,女生为2.9%(χ2=0.594,P=0.441);各年龄组男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29,P=0.035),而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32,P=0.644);患病高峰年龄为女生17岁,男生18岁。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正上腹痛、腹胀、经常排气、上唇汗毛或胡须多、乳晕周围体毛较长等为其相关因素。结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学生脂溢性皮炎患病率较低,相关因素主要涉及内分泌、消化道功能紊乱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青少年皮脂溢出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消化道功能紊乱的相关性。方法 于2001年9-10月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中学,以学校为单位抽签随机整群抽取7所中学,共4600名12~20岁的青少年,对其逐一检查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皮脂溢出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将所有资料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少年脂溢性皮炎、痤疮、脂溢性脱发及酒渣鼻患病率分别是2.7%、45.5%、1.6%及0.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消化道功能紊乱、季节(夏季)、喜食辛辣食物、喜食油炸食物、家族中有痤疮患者、乳晕周围有较长体毛等为其危险因素,其中消化道功能紊乱的OR=1.208(95%可信区间1.053~1.385,P=0.007)。结论 消化道功能紊乱为皮脂溢出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皮脂溢出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澳门青少年皮脂溢出症的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澳门青少年皮脂溢出症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以学校为单位于2001年9~10月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内的中学中,随机整群抽取7所中学,共4600名12~20岁的青少年,对其逐一检查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脂溢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澳门地区青少年皮脂溢出症的总患病率是50.5%,其中男48.0%,女54.6%,男女间差异显著(χ2=18.505,P=0.000);男、女各年龄组之间的患病率也有差异(男χ2=72.755,P=0.000;女χ2=67.516,P=0.000);患病高峰年龄组为女性17岁、男性18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口臭、正上腹痛、腹胀、经常排气、季节(夏季)、喜食油炸食物、乳晕周围体毛较长等为其危险因素。结论澳门青少年皮脂溢出症患病率较高,危险因素可能主要涉及内分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消化道功能紊乱等。  相似文献   
5.
<正>患儿,女,6岁,体重24kg,因"活动后气促5年余"入院,经检查后诊断为"动脉迂曲综合征,室间隔缺损",拟行"主动脉弓修复,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既往左上肢肌力轻度降低,肌力分级为4级;发音轻度含混;无紫绀,无长脸、长人中、脊柱侧弯和皮肤弹性高等。查体:意识清楚,发育良好,体温37.2℃,RR 24次/分,右上肢血压125/65 mm Hg,左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青少年皮脂溢出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危险因素及其与消化道功能紊乱的相关性,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对广州市天河区以学校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2552名12~20岁的中学生,对其逐一检查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皮脂溢出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所有资料以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患病率平均为50.7%,男52.3%,女49.2%,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少年皮脂溢出症、脂溢性皮炎、痤疮、脂溢性脱发和酒渣鼻患病率分别为30.0%、2.9%、32.8%、0%和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直系亲属有痤疮史、经常食油炸食物、腋毛多、乳晕周围有较多体毛、消化道功能紊乱、精神紧张等为其危险因素.其中消化道功能紊乱的OR=1.414(95%可信区间1.161~1.722,P=0.000).广州市青少年皮脂溢出相关疾病患病率较高,危险因素主要涉及内分泌、生活习惯与消化道功能紊乱等.  相似文献   
7.
热带、亚热带四地区中学生痤疮现患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门、广州四地区中学生痤疮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于2001年9~10月(澳门)、2004年9~12月(广州)及2005年9~12月(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分别对上述四地区的中学,以学校为单位抽签随机整群抽取18所中学,共13215名12~20岁的中学生,进行逐一检查,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痤疮的流行病学资料。所有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四地区痤疮总患病率是51.13%,男53.35%,女46.65%,男女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62)。四地区中学生痤疮患病率分别为65.24%,58.26%,45.47%和32.81%,地区间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排气较臭、便秘、食用油炸食物、口臭、直系亲属有痤疮史、经常睡觉很晚、腹胀、乳晕周围体毛较长等为其危险因素。认为痤疮及其并发症影响其容貌的男生占77.81%,女生占69.26%;认为自信心下降者男生占79.26%,女生占72.23%。结论广州、澳门、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四地区中学生痤疮患病率高,危险因素主要涉及内分泌、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消化道功能紊乱等。痤疮及其并发症对其容貌及自信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对坐骨神经显像及在坐骨神经阻滞中的定位作用,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成像技术对11例膝屈肌痉挛患者行坐骨神经检查,并应用实时超声引导技术引导阻滞针到达神经,接通神经电刺激器确认为坐骨神经后,在坐骨神经周围注入1%的利多卡因8~10 ml。观察并动态记录坐骨神经声像图特征,神经进针定位,最小的有效电刺激强度,注入利多卡因前后的痉挛改善情况等。【结果】超声能有效显示11例患者坐骨神经的走行及结构特征,显示率为100%。坐骨神经的实时超声引导穿刺1次成功率为72.72%,电刺激验证确定坐骨神经的最小有效电流强度为(0.27±0.1)mA,注射1%利多卡因后痉挛改善率为100%。【结论】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能清晰显示坐骨神经的走行及结构特征,能够准确穿刺定位神经,对坐骨神经阻滞治疗严重膝屈肌痉挛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修补术时,持续或间断七氟醚后处理对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6例室间隔缺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持续后处理组:在主动脉开放的即刻,吸入1.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七氟醚,持续30 min;间断后处理组:在主动脉开放的即刻起,间断吸入1.0 MAC的七氟醚,每次2 min;对照组:不吸入七氟醚。记录各组患儿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以及手术时间,记录患儿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后的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结束时,体外循环后12、24、48 h,采集动脉血,测定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CK-MB mass),并进行比较。结果持续后处理组和间断后处理组患儿体外循环后24 h的cTnI和CK-MB均低于对照组,且间断后处理组比持续后处理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吸入七氟醚后处理可使患儿心肌损伤程度有所减轻,且间断后处理更有利于减轻患儿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室间隔缺损患儿在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是否应对此类患儿制定更为合理的麻醉诱导方案。方法选择行择期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个月的患儿50例,根据是否存在室间隔缺损分为室间隔缺损组和非室间隔缺损组,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予依托咪酯0.2~0.3mg/kg、罗库溴铵0.6mg/kg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室间隔缺损组患儿给予镇痛药舒芬太尼2μg/kg,非室间隔缺损组患儿给予镇痛药芬太尼2μg/kg。分别在麻醉诱导即刻、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2min、气管插管后5min各时间点,记录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心输出量(CO)。结果气管插管后2、5min,室间隔缺损组的HR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即刻和气管插管时(P值均<0.05),MAP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即刻(P值均<0.05);室间隔缺损组气管插管后5min的HR显著低于同组气管插管后2min(P<0.05)。非室间隔缺损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2、5min的HR和MAP均显著高于同组麻醉诱导即刻(P值均<0.05),气管插管后2min的HR和气管插管后2、5min的MAP均显著高于同组气管插管时(P值均<0.05)。室间隔缺损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2、5min的CO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即刻(P值均<0.05),气管插管后5min的CO显著低于同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2min(P值均<0.05)。非室间隔缺损组气管插管后5min的CO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即刻(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患儿的麻醉诱导方案可能需要进一步改进,以使患儿在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