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核酸原位杂交程序中探针和靶基因的加热变性和杂交为整个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切片上滴加DNA探针溶液后用盖玻片复盖组织,并加胶泥或其他封固剂封闭玻片四周,变性杂交后需拆除盖玻片,这一操作过程易损坏组织切片或出现干片、脱片。作者针对上述情况,对传统的核酸原位杂交方法中的部分程序加以改良,采用不加盖玻片直接在蒸汽中变性方法,经多次实验证明此方法稳定、可靠、简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应用SLAB免疫酶标法在石蜡切片上半定量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73例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以PCNA阳性细胞50%为界线,阳性率>50%者术后生存期较短,5年生存率较低,而淋巴结转移率则较高。提示PCNA检测可作为胃癌预后判断的良好指征。  相似文献   
3.
<正>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以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组成的常见骨肿瘤,在GCT中,多核巨细胞的存在,始终是该肿瘤的典型组织学特征之一.尽管在GCT的众多研究中发现,GCT中的多核巨细胞可能就是肿瘤环境中的破骨细胞[1~3],并可直接引起骨质的溶解[4,5].但一直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从GCT中提取高纯度的多核巨细胞,以供体外实验研究.1997年我们在完成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和霍英东教育基金课题"骨巨细胞瘤病变部位局部骨质吸收机制"的研究中[6,7],先后尝试运用了percoll密度梯离心法和50μm孔经不锈钢网过滤法,从GCT组织中提取多核巨细胞.结果证实,不锈钢网过滤法确为一种简便、经济而高效的分离提纯方法,值得介绍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学分级胶质瘤中细胞骨架蛋白tubulin α、β的表达,评估tubulin α、β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7例不同病理级别人胶质瘤组织中tubulin α、β表达情况,并分析tubulin α、β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及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级别胶质瘤tubulin α、β表达水平不同,高级别(Ⅲ、Ⅳ级)与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tubulin α、β表达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tubulin α、β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性.结论 tubulin α、β在胶质瘤恶性进展方面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胶质瘤的分期、组织学分级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M-CSF、IL-1和TNF-α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丹  文剑明  吴惠茜  张萌  姚俊霞 《癌症》1999,18(1):20-22,29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骨巨细胞瘤(GCT)形成及其溶骨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细胞增养技术,观察M-CSF、IL-1和TNF-α在18例GCT中的表达及对GCT溶骨的影响。结果:在GCT中,M-CSF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FC)分泌;巨噬细胞样基质细胞(HC)主要分泌IL-1和TNF-α,少数分泌I  相似文献   
6.
11月4日,学校在永生楼讲学厅隆重举行纪念梁伯强教授诞辰100周年暨病理学术研讨会。党委书记、校长黄洁夫,党委副书记陈玉川、陈伟林,副校长陈汝筑、许宗祥,梁伯强教授的夫人及家属出席了这次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来宾共有130余人,包括梁伯强教授的早年学生,其中有钟世镇?..  相似文献   
7.
8.
Both benign and malignant nodular disorder of the thyroid gland may give rise to similar symptomatology. Even though clinical background and pathologic criteria may predict prognosis, there are still patients without these adverse prognosis indicators who develop subsequent local invasion or distant metastasis after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eventually succumb to the disease.[1]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is a result of the accumulation of genetic abno…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采用TEF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细胞增殖、微血管密度和组织学分级的影响。方法 24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接受TEF新辅助化疗二个疗程后进行手术切除,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分别检测24例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和24例对照组患者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nuclear antigen,PCNA标记指数以及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对两组患者的HE染色标本进行组织学分级,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新辅助化疗组中临床CR2例,PR21例,NR 1例,病理CR 1例,PR 22例,NR1例。两组比较PCNA标记指数有显著差异(P<0.01),MVD和组织学分级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TEF新辅助化疗方案近期临床疗效明显,可以显著地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降低组织学的分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追踪观察移植细胞在骨折愈合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动态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2在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中山大学病理教研室完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完成。选择SD清洁级大鼠96只,按配对原则分为实验组48只,对照组48只;SD清洁级乳鼠20只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建立SD大鼠老龄骨质疏松骨折的动物模型,实验组将SD乳鼠颅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SD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对照组注入等量无血清培养液。手术后3,7,10,14,21,28,56,84d处死,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用免疫组化检测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标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9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3d左右可见较多阳性表达的细胞,7d有表达高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3d左右可见少量阳性细胞,14d有表达高峰。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10d左右可见少量阳性细胞,14~21d表达稍有增高,整个实验过程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较弱,表达高峰不明显。而对照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均有较弱表达,表达峰低平,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很弱,未见明显表达高峰。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表达具有时效性,且表达的定位细胞不同,表达的量有差别,提示骨折部位一氧化氮合酶的释放可能对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有意义。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