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64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篇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1岁,既往体健.因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致肝破裂而急诊入院.在全麻下行肝破裂修补手术.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1 991年全国人口普查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 1 1 .88% ,全国有 85 0 0万人患高血压病[1],据中国高血压联盟统计 ,目前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超过 1亿。高血压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 ,可能与我国近 2 0年来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明显变化有关。为了探讨教师人群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我们在 2 0 0 0年4— 6月对唐山市六所学校教师进行了高血压病患病情况调查。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通过整群抽样抽取唐山市六所学校全体教师为调查对象 ,年龄 2 1~ 5 9岁 ,平均 39.6岁。1 .2 方法1 .2 .1 资料…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显示213例(42.4%)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异常,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组收缩压、舒张压高于正常组(P值分别为0.005、0.0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收缩压增高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8).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常规检查尿微量白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饮茶对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96604人(男性76864,女性19740人)作为观察队列,依据2006_2008年健康问卷的饮茶频率分为从不饮茶、偶尔饮茶、经常饮茶共3组,平均随访4.02年,用 Cox 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饮茶频率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结果(1)在从不饮茶、偶尔饮茶及经常饮茶组的脑梗死累积发病率为1.517%(868/65223)、0.852%(163/22869)、1.998%(143/8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60,P =0.000)。(2)多因素 Cox 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年龄、腰围、血压、血糖、血脂及主要病史、吸烟、饮酒、摄盐等因素后显示,各饮茶组的脑梗死的的风险比(95% CI)分别为1.000、0.713(0.597_0.852)、0.986(0.814_1.193)。结论本研究发现适度饮茶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CYP11B2 ( - 344C/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LD浓度的关系及氢氯噻嗪对血浆醛固酮浓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检测 6 8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YP11B2基因型同时测定其血浆ALD浓度 ,然后均服用HCTZ 12 5mg/d ,6周后资料完整的 6 5 9例患者按TT、CT、CC 3种基因型分组 ,观察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浆ALD浓度的变化。结果 CC基因型患者基线血浆ALD浓度为 ( 173 96± 5 7 0 8)pg/mL ,高于TT、CT型者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服 6周HCTZ后 3组患者血浆醛固酮水平均增高 ,增高幅度分别为 ( 90 71± 88 5 7) pg/mL ,( 6 5 4 5± 73 71)pg/mL ,( 5 8 17± 98 97) pg/mL。TT、CT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有统计学差异 ,CC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ΔALD在 3组基因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C基因与患者血浆ALD浓度高与其他两型 ;服HCTZ后血浆ALD水平上升 ,CC基因型患者上升幅度小于TT、CT基因型者  相似文献   
6.
钙拮抗剂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降低体循环血压进而改善肾小球的“高压、高流量、高滤过”来达到的。这种保护作用属纯粹的压力相关性获益。它们对肾保护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降压的幅度与降压的质量。因此,就单药治疗而言,降压幅度大且能24h平稳降压的钙拮抗剂,对肾脏的保护作用肯定优于那些降压幅度小且降压平稳度差的钙拮抗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群中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年至2007年度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9489例糖尿病者为观察队列,排除正在透析及eGFR<60mL/min?1.73m2、死亡及各种原因未参加2010年至2011年度健康体检者共5170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为4319例,按照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分为4组(第一组:<7.0mmoL/L组,第二组7.0~9.0mmoL/L组,第三组9~11mmoL/L组,第四组≥11mmoL/L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2010年至2011年度健康体检结束时观察队列中新发肾功能不全者为196例,4组间发生率分别为3.35%、3.89%、4.74%、6.43%( P for trend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第一组比较,二、三、四组发生肾功能不全事件的 OR 值(95%CI )分别为:1.33(95%CI :0.75~2.36,P=0.322)、1.58(95%CI:0.85~2.93,P=0.151)、2.43(95%CI:1.35~4.39,P=0.003)。结论:血糖升高可增加糖尿病人群肾功能不全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人群不同类型高血压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基线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2367例,观察平均25.6月后进展为不同类型高血压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结果 进展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及收缩期-舒张期双期高血压(SDH)的标化发病率(/1000人年)分别为80.2、89.2、130.8,男性为81.7、97.9、145.6,女性为66.8、55.6、80.3。影响糖尿病人群进展为ISH的危险因素是年龄、SBP及BMI (RR分别为2.409、2.757、1.807,P〈0.05);进展为IDH的危险因素是男性、DBP、BMI、SUA(RR分别为2.064、1.771、1.569、1.463,P〈0.05);进展为IDH的保护因素是年龄、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RR分别为0.809、0.552,P〈0.05);进展为SDH的危险因素是男性、SBP、BMI、TG、LDL-C(RR分别为1.882、2.720、1.549、1.284、1.410,P〈0.05)。 结论 糖尿病人群SDH的标化发病率最高,高血压各亚型发病影响因素不同,且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 现有研究表明,吸烟既是慢性胰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尚缺乏吸烟对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讨吸烟对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且吸烟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为观察队列,最终纳入分析者98 287例。研究人群按吸烟(n=39 635)和非吸烟(n=58 652)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人群的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吸烟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平均随访(9.7±1.4)年,共发生AP 158例,总人群AP发病密度为1.56/万人年,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98/万人年和1.45/万人年。经Log-Rank法检验,吸烟组的累积发病率高于非吸烟组〔0.19%(76/39 635)比0.14%(82/58 652),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吸烟组的AP发病风险是非吸烟组的1.82倍〔95%CI(1.39,2.38)〕;校正了基线时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性别、年龄、收缩压、腰围、臀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肌酐、饮酒、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后,吸烟组的AP发病风险是非吸烟组的1.58倍〔95%CI(1.05,2.38)〕。结论 吸烟是A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将早期戒烟作为AP患者临床治疗管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8 306例糖尿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48.01 ±3.14)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一次新发脑梗死事件情况.分析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1)随访结束时,随着基线空腹血糖水平的增高,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逐渐增高[总胆固醇:(4.93±1.15,510±1.20,5.15± 1.28,5.33±1.35) mmol/L,甘油三酯:(1.70±1.26,1.83± 1.29,2.18±1.76,2.41±2.08) 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的水平也增高(P<0.05).(2) 7.0 mmol/L≤空腹血糖<9.0mmol/L组累积发生脑梗死事件率最低(2.1%,P<0.01).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糖尿病病程及降糖治疗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于7.0 mmol/L≤空腹血糖<9.0 mmoL/L组,6.1 mmol/L≤空腹血糖<7.0mmol/L组和空腹血糖≥9 mmol/L两组发生脑梗死事件的相对危险(RR)各分别增加1.85倍(95%CI 1.09~3.15,P<0.05)、1.54倍(95%CI 1.16~2.05,P<0.01).结论 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控制在7.0 ~9.0 mmol/L水平者似新发生脑梗死事件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