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理N1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理N1(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N1期的9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95例患者中术后3年内有52例(54.7%)出现复发转移,其中局域性复发42例(44.2%),血行转移10例(1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浸润深度(RR=3.604,P=0.027)、淋巴结转移组数(RR=4.834,P=0.009)、淋巴结转移野数 (RR=5.689,P=0.003)及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RR=1.594,P=0.048)是影响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对于术前临床评估为多组或多野淋巴结转移者,诱导治疗或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
背景与目的:多原发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s,MPLC)是原发性肺癌中的一种少见类型,但近年临床检出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本研究对41例MPLC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探讨MPL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参照Martini-Melamed诊断标准,对41例MPL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三原发肺癌3例,双原发肺癌38例。同时性MPLC13例,异时性MPLC26例,同时性MPLC+异时性MPLC2例。手术方式以肺叶切除为主(78.8%,67/85),病灶好发于右上叶(41.2%,35/85),病理以腺癌多见(70.6%,60/85),其次为鳞癌(17.6%,15/85)。腺癌亚组中以乳头状为主的病理亚型比率较高(50%,30/60)。分期以I期为主(80%,68/85)。组织病理类型相同的MPLC比例(68.3%,28/41)高于不同病理类型(31.7%,13/41),其中腺癌-腺癌多见(82.1%,23/28)。病灶位于同侧不同肺叶者4例(9.8%),位于双侧肺者37例(90.2%)。MPLC2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87.8%(36/41),生存分析显示病理类型相同组较不同组预后好(P=0.037),无淋巴结转移的MPLC较有淋巴结转移组预后好(P=0.02)。结论:MPLC病灶好发于右上叶,病理以腺癌最常见,乳头状为主的病理亚型多见。其早期检出率越来越高,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微创手术有助于减少手术创伤和疼痛,帮助患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包括胸腔镜和机器人在内的微创肺切除术目前主要用于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外科治疗,中央型肺癌由于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和治疗模式等原因,手术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袖状切除术和全肺切除术,大多需要开胸手术切除。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临床上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的外科治疗,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结果证明,代表了微创胸肺癌外科的发展方向。但仍需要更多研究结果证实其功能优越性和肿瘤学效果,让更多肺癌患者从外科技术的进步中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生物蛋白胶联合胸膜掩盖对经胸食管癌根治术后胸腔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预防作用。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05年3月~2009年1月行经胸食管癌根治、胃代食管术、胸腔内吻合术498例,其中226例采用生物蛋白胶联合胸膜掩盖方法,设为治疗组;272例行常规胃浆肌层缝合包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发生率0.4%;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11例,发生率4.0%。12例食管-胃吻合口瘘均经食管镜或X线钡剂造影证实,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物蛋白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免疫原性和极强的促进组织再生性,带蒂胸膜瓣血供丰富、取材容易、制作简单,二者联合应用对预防胸腔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总结145例原发性小细胞肺癌(SCLC)外科治疗情况,评价外科手术在SCL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145例接受过手术(其中肺叶切除69例,全肺切除68例,袖式肺叶切除7例,肺段切除1例)和化放疗(IVP,VP方案/钴60放疗)的SCLC病例按照1997年国际肺癌分期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总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3.1%、24.8%及16.6%。IA期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0.0%及50.0%,IB期分别为84.6%、30.8%及23.1%,ⅡA期分别为91.7%、83.3%和66.7%。23例患者达到长期存活。首选手术或放化疗后手术者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手术可作为SCLC的重要治疗手段,并且应和化放疗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癌根治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肺超声评分对心肺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32例,根据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并发症组(n=16)和无并发症组(n=116)。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相关信息及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前进行肺超声检查,采用12分区法,得出肺超声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构建肺超声评分对肺癌根治术后心肺并发症的预测模型。结果 肺癌根治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为12.1%(16/132)。与无并发症组相比,并发症组男性患者比例更高(P=0.037)、年龄更大(P=0.002)、开放手术的比例更高(P=0.006)。两组患者的手术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发症组患者的肺超声评分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患者[(11.0±6.9)分vs(3.6±4.5)分,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范围及肺超声评分是影响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肺超声评分预测心肺并发症的截断值为12.5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 0.812(95%CI 0.687~0.938)。结论 手术范围及肺超声评分是肺癌根治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肺超声评分可以预测肺癌根治术后心肺并发症,评分>12.5分时发生心肺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8.
原发于纵隔的淋巴瘤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5~ 2 0 0 0年 ,我们手术治疗纵隔肿瘤 12 0 8例 ,其中 2 4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恶性淋巴瘤 ,现对此 2 4例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全组中男 14例 ,女 10例。年龄 12~ 5 8岁。临床表现为咳嗽 11例 ,胸闷 7例 ,胸痛 5例 ,低热 4例。 2例有发热、消瘦、盗汗等症状 ;2例无任何症状。X线胸片示中后纵隔阴影 3例 ,前上纵隔阴影 2 1例 ,肿瘤均较大 ,与周围血管、脏器关系密切 ,无明显包膜。全组中除 1例术前即诊断为淋巴瘤 ,因伴上腔静脉综合征经放、化疗无效而行肿瘤大部切除、上腔静脉旁路手术外 ,余 2 3例术前均未能确诊淋巴瘤。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比较单孔和多孔胸腔镜在肺叶、肺段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患者围手术期恢复上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台湾国立大学附属医院、香港大学圣玛丽医院及深圳医院、韩国大学九老医院接受胸腔镜肺叶或者肺段切除的4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孔胸腔镜组及多孔(包括2孔、3孔和4孔)胸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方式改变、淋巴结采集个数和组数、拔管时间、胸管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再入院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疼痛评分上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在淋巴结采集个数和组数、再入院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及术后第3天的疼痛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多孔组(t=2.039,P=0.042;χ2=23.534,P<0.001)。单孔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疼痛评分低于多孔组(χ2=9.959,P=0.002;χ2=11.971,P<0.0001)。
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安全、有效,较传统多孔法创伤小,疼痛更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围术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测定并分析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及淋巴细胞所占比例(L%),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第5天、第10天外周血1gG、NK和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4、CD8、CD3/DR、CD8/CD38。结果:手术后WBC与术前相仿,L%明显下降(P<0.01);手术后第10天NK上升(P<0.01),CD3、CD4、CD8均较术前下降(P<0.01),术后第5-10天恢复到术前水平;IgG术后即开始持续性下降,至术后第5、10天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胸部手术在术后1周左右对肺癌病人免疫功能有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围术期免疫保护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