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的形态改变及红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的外露情况。方法采用配对设计随机分组方法,分别对正常对照组(n=30)和脓毒症患者组(n=30)进行静脉采血,行瑞氏染色血涂片观察和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并采用对Ps有高度亲和力的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V检测技术,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红细胞进行荧光测定。结果显微镜下观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异常改变,呈棘形、泪滴形、球形、缗线形等变化,细胞明显聚集;同时红细胞聚集指数测定结果显示脓毒症组较正常对照组也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Ps外露的红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表面Ps的外露表达明显增加,同时红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微粒(PMP)的变化对危险程度及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ACS患者ST段抬高型心梗(STEAMI组)20例,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AMI组)20例,不稳定心绞痛20例(UA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每组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PAC-1和CD40L含量的变化。根据GRACE评分法将ACS组60例患者分为高危组(GRACE评分≥133分)34例、低中危组(GRACE评分<133分)2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微粒CD62P、PAC-1和CD40L的水平,并观察两组的住院期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心衰发生率、28天的死亡率,并继续随访24个月的再次心梗、1年死亡率情况。分析血小板微粒值的高低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患者CD62P、PAC-1和CD40L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NSTEAIM组CD62P、PAC-1和CD40L的水平明显低于STEAIM组(P<0.05);UA组CD62P、PAC-1和CD40L的水平明显低于STEAIM组(P<0.05);低中危组患者CD62P、PAC-1和CD40L的水平明显低于高危组(P<0.05);低中危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心衰发生率、28 d死亡率明显低于高危组患者(P<0.05);继续随访24个月后低中危组患者再次心梗率、1年死亡率明显低于高危组患者(P<0.05)。结论 PMP的变化可以预测老年ACS患者危险程度及对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通过观察乌司他汀对脓毒症患者不同时期血小板的变化来观察乌司他汀对血小板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64例入选的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液体复苏、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营养支持、CRRT、必要时机械通气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乌司他汀20万U,每天2次,连用7天,观察两组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后血小板参数都有变化,但两组变化有明显差异,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乌司他汀能够保护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对脓毒血症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微泵联合应用阿托品与氯解磷定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疗效。方法将60例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成持续微泵联合应用阿托品与氯解磷定组(试验组)与间歇静脉注射阿托品与氯解磷定组(对照组),比较2组间阿托品化时阿托品和氯解磷定用量、阿托品化及血浆胆碱酯酶活性(CHE)恢复时间、阿托品化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II评分)及IgA水平、病死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救治过程中的阿托品和氯解磷定用量、阿托品化及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阿托品化时APACHEII评分及IgA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病死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微泵联合应用阿托品与氯解磷定是提高救治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罕见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救治体会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7岁,于2010年10月28日在家自行生产一非足月男婴,过程顺利,无大出血史.11月17日感觉右下肢麻木、肿胀,不能上抬,无下肢皮肤发红,无胸闷、气促感,无发热.以右下肢丹毒曾予以抗炎治疗无效.次日检查D-二聚体11.9 mg/L;彩超提示右侧下肢深静脉全程栓塞,右侧大隐静脉栓塞;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提示右下肺动脉栓塞(图1).急诊以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1]收入院.家族中无类似的深静脉血栓病史.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