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病例简介:女,28岁,因下腹部胀痛不适1个月,B超发现盆腔左侧囊性占位性病灶1周入院。入院查CT提示:盆腔子宫左后方、骶骨前方可见1个大小约8.0cm×6.0cm×5.6cm的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灶,有壁,壁内可见点状及线状钙化,子宫、膀胱受乐无侵犯,周围间隙清晰,病灶密度均匀,CT值16HU,无强化(图1)。[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组织TNF-α的表达和肝功能的变化。方法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健康长白仔猪各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2、4、8、12 h和24 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脏组织内TNF-α的表达,同时测定血清中AST水平。结果伤后各组肝组织TNF-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沙漠干热环境组于伤后2 h和8 h出现2个高峰;常温环境组于伤后2 h和12 h出现2个高峰。血清AST水平于伤后显著增高,并于伤后2 h出现第1个高峰,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分别于伤后8 h和12 h出现第2个高峰。结论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TNF-α的表达增加并与AST的变化趋势一致,而且峰值较常温组提前出现,提示TNF-α在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损伤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很多实验证实它的存在,并从实体瘤中成功地分离出肿瘤干细胞。随着肿瘤干细胞起源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将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产生深远影响,为肿瘤患者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胆囊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典型抽样后再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两个乡18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依据该地区人口学资料,计划按人口比例1/28随机调查800人,应用统一制定的新疆地区胆囊疾病危险因素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同时预约腹部B超检查肝脏和胆囊。结果:803名居民参加调查问卷填写,其中资料完整者609名成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应答率为75.8%。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胆囊疾病的患病率为79.3%,其中单纯急或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及胆固醇沉积或结晶的患病率分别为57.1%、13.8%、7.4%、1.0%。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锡伯族胆囊疾病的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不吃或偶尔吃早餐、睡眠时间短及饮茶习惯(OR值分别为4.221,3.500,3.219,2.401,P值均<0.05)。结论: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人群中胆囊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胆囊疾病的发生与肥胖、不吃或偶尔吃早餐、睡眠时间短和饮茶习惯有关,而与性别和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和肝功能的变化.方法 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健康长白仔猪各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2、4、8、12小时和24小时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脏组织内NF-κB的表达,同时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 伤后各组肝组织NF-κ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沙漠干热环境组于伤后1小时和4小时出现2个高峰;常温环境组于伤后1小时和8小时出现2个高峰.血清ALT水平于伤后显著增高,并于伤后2小时出现第1个高峰,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分别于伤后8小时和12小时出现第2个高峰.结论 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NF-κB的表达增加并伴随肝功能损伤,而且峰值较常温组提前出现,提示腹部肠管火器伤后靶向NF-κB的干预治疗在沙漠干热环境下应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9年2月—2012年4月收治的196例符合条件的胆囊息肉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组(保胆组,103例)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胆囊切除组,93例),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的情况。 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保胆组 2例因术中取息肉后胆囊壁出血明显,改行胆囊切除术。与胆囊切除组比较,保胆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减少[(50.3±12.9)min vs.(61.2±16.7)min;(10.2±2.7)mL vs.(15.1±3.9)mL];术后疼痛、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首次排气时间缩短[16.83% vs. 32.26%;18.81% vs. 3.33%;(18.5±4.1)h vs.(26.2±5.3)h];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减少(10.89% vs. 22.58%)(均P<0.05)。 结论: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痛苦轻、康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对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NF-κB在肝细胞凋亡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了解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继发性肝损伤机制。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2、4、8、12和24h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内NF-κB活性,观察肝细胞凋亡和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伤后各组肝内NF-κB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于伤后1h和8h出现2个高峰(P<0.05)。肝细胞凋亡指数和血清ALT水平于伤后显著增高(P<0.05),并与NF-κB活性变化基本一致。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肝内NF-κB活性增强,肝细胞凋亡增多,导致肝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在无法实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手术治疗的大肝癌(〉5cm)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射频消融前后结合超声造影的方法,术后随访并定期复查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和超声造影或者肝脏增强CT。结果58例中无一例发生与射频消融相关的死亡,22例达到完全消融(37.9%,22/58)。共51例(87.9%,51/58)获得随访,随访至2012年5月,随访时间(12.6±6.4)个月(2~21个月),随访12个月以上患者有20例(39.2%,20/51),有10例(19.6%,10/51)无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的迹象。22例达到完全消融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为(13.6±10.4)个月(3~21个月);36例未能达到完全消融的患者中,有19例随访期间死亡,生存时间(8.3~6.1)个月(4~16个月)。结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手术的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作为一种有效、安全治疗方法,部分能达到完全消融的效果,而部分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腹部肠管火器伤后1、2、4、8、12和24 h实验组。建立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组织COX-2的表达,同时测定血清ALT、AST水平,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伤后各组肝组织COX-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于伤后2 h和12 h出现2个高峰。伤后各组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血清ALT、AST水平在伤后也明显升高,也于伤后2 h和12 h出现2个高峰。相关分析表明,伤后肝组织COX-2与血清ALT、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50、0.757,P<0.05)。结论: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组织COX-2表达增强,与肝脏结构和功能损伤基本一致,COX-2在腹部肠管火器伤后继发性肝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干热环境下猪腹部火器伤的细菌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沙漠干热环境下猪腹部火器伤后体温变化及伤道、血液中的细菌学特征,为战时创伤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沙漠干热组和常温组各42头长白仔猪,均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伤后1h、2h、4h、8h、12h和24h共7个亚组,实验各组建立猪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后,测量其在相应时间点的体温,并进行伤道周围组织和分泌物细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血液的细菌培养及菌群分析。结果实验各组动物体温逐渐升高,沙漠干热组中伤后4h体温已达(40.7±1.3)℃,常温组中伤后12h体温方达(40.0±0.5)℃。沙漠干热组中伤后4h伤道的每克组织细菌数为(4.39±0.51)×105,常温组中伤后8h伤道的每克组织细菌数为(5.93±0.78)×105,达到感染的临界值。各组弹道分泌物中均有表面菌群,沙漠干热组和常温组分别于伤后2h组和4h组开始可检测到肠道菌群;沙漠干热组和常温组分别于伤后2h组和4h组开始血液的细菌培养阳性,可检测到表面菌群和肠道菌群。结论沙漠干热环境条件下腹部肠管火器伤后体温升高明显,细菌繁殖快、容易入血,应尽早合理地清创和使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