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目的 探讨术前颈椎过伸功能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前凸角度丢失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5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49~85岁(平均64.8岁)。术前测量患者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T1倾斜角、矢状面垂直轴(SVA),以及中立侧位、过伸位X线片的C2~C7 Cobb角。随访12~24个月,术后再次测量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C2~C7 Cobb角。术前颈椎过伸功能测量值为术前过伸位X线片C2~C7 Cobb角度减去术前中立侧位X线片C2~C7 Cobb角。前凸角度丢失量为术前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减去末次随访时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依据58例患者术前颈椎过伸功能均值(8.7°)分为两组,≥8.7°为A组,<8.7°为 B 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及临床资料,同时对5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25例患者年龄54~83岁,B组33例患者年龄49~85岁,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A组颈椎过伸功能(14.09°±4.75°)大于B组(4.62°±2.54°),A组T1倾斜角(17.00°±3.40°)小于B组(29.68°±6.34°),颈椎前凸角度丢失[1.10(-0.85,4.00)]小于B组[8.60 (7.70,1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负相关(r=-0.965, P<0.01),T1倾斜角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正相关(r=0.954, P<0.01),颈椎过伸功能与T1倾斜角呈负相关(r=-0.900, P<0.01);SVA与T1倾斜角、颈椎过伸功能、术后前凸角度丢失均无相关性(r=-0.065、0.216、-0.202, 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过伸角度变化、SVA及T1倾斜角均无相关性(r=0.201、-0.034、-0.213, P值均>0.05)。A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9%±23%,B 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2%±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7, P>0.05)。术后Odom's分级评价A组优良率为88.0%(22/25),B组优良率为63.6%(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03, P<0.05)。结论 对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存在相关性,术前过伸功能越低,术后越易发生前凸角度丢失,可作为术前预判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过腘窝短横切口应用锚钉双排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5例,手术沿腘横纹处短横切口3~5cm,自腓肠肌内侧头与腘神经血管束间隙进入,显露骨折,复位后应用锚钉双排固定。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终末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时间28~50分钟,平均39分钟,平均出血量8m L,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ysholm评分平均94.7分。结论腘窝短横切口微创、直接、安全,双排锚钉固定撕脱骨折片坚实可靠,配合早期功能锻炼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脊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少见病,诊断困难,治疗方法仍有争议。目的:探讨脊椎LC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0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13例脊椎LCH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6例,年龄1.5~11岁,平均5.5岁。脊椎以外颅骨、腓骨、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等多发骨骼受累6例;勒-雪病发病1-2年内出现新的骨病变3例;患病处疼痛或放射痛、压痛或畸形;合并四肢轻瘫3例;骶神经受压1例;皮疹、间质性肺炎、肝大、尿崩症等多系统受累5例。对合并四肢轻瘫者行化疗或放疗加手术治疗2例;因骶神经受压行手术减压1例;仅行放疗1例;单用化疗3例;无全身症状,无进行性脊柱畸形者,密切观察不作特殊处理6例。X线、CT的特点有椎旁阴影扩大,椎体溶骨性改变(呈楔形变或致密薄片),病变严重者累及椎弓根或椎板6例。两相邻椎体受累者可见椎间变窄,与椎体炎症难鉴别。经活检或手术确诊7例,根据临床资料、影像学确诊6例。结果:经治疗4例脊髓及骶神经功能恢复。2例尿崩症随访11年1例无改善,另1例恶化。12例经2~12年随访(平均7.4年)椎体高度不同程度恢复,6例恢复正常,5例轻度后突畸形,1例轻度侧突畸形。失访1例。结论:根据临床及X线、CT或MRI资料,并结合活检及密切随访,有助于多系统或多发骨骼受累的脊椎LCH的诊断。化疗结合手术可控制脊椎LCH进展。全身无症状的脊椎LCH无进行性畸形者密切观察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5.
梨状肌综合征除由梨状肌本身损害外也可由腰部病变、腰椎间盘突出及盆腔内病变引起。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与梨状肌综合征的关系,将48树梨状肌综合征病人进行了CT检查。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除有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外,无慢性腰痛、腰部外伤病史及根性坐骨神经痛症状,也无腰部活动受限,脊柱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及椎旁无压痛和叩击痛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体征。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38岁。病程一周至10年,平均266天。2症状:①梨状肌受报部位及疼痛性质:左侧30例;右侧18例。病例表现为臀部肌肉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三枚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48例,按Gard。n分型,Ⅰ型2例,Ⅱ型16例,Ⅲ型27例,Ⅳ型3例。结果 术后随访1~5年,优28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9.6%。结论 在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过程中,术中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及晚负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共295例,按Evans分型,Ia型26例,Ib型53例,Ic型97例,Id型52例,II型67例。其中DHS组59例,IMHS组80例,PFN组25例,GAMMA3组28例,INTERTAN组103例。随访3~36个月,对部分发生并发症的病例进行手术干预。结果内固定物切割6例,拉力螺钉退出2例,髋内翻、下肢短缩12例,感染6例,血管损伤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内植物远端骨折2例,部分经再次手术治疗治愈。结论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要结合骨折类型、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选用内固定物,术中复位及操作技术的改进以及术后适度的功能锻炼,能够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llgower-Donati缝合法与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对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3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切口缝合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Allgower-Donati缝合)62例和对照组(间断垂直褥式缝合)41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治疗效果、切口愈合等级、切口并发症及瘢痕大小。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等级分布优于对照组,皮缘缺血和皮肤坏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瘢痕均缩小,且观察组术后1、3、6月瘢痕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Allgower-Donati缝合法用于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利于促进切口愈合并减少并发症和瘢痕形成,与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相比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15例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骨折分型C型7例,B型5例,A型3例;采用切开复位11例,应用钢丝环扎固定2例;骨折复位不良6例,髓内钉过细2例,深部感染1例;伴随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4例;再次术中发现软组织嵌入3例。15例患者均再次手术治疗,手术包括骨折端清理、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附加或更换内固定物稳定骨折端等,术后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2个月,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3个月。结论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愈合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手术治疗技术的缺陷是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Ⅲ、Ⅳ型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29例31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应用影像学检查及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进行结果评价。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8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前测量Boehler角0.7°±8.8°,Gissane角101.9°±6.4°,跟骨高度(丘部)28.7±5.3mm,跟骨宽度36.7±3.0mm,术后1年后测量Boehler角为28.9°±6.1°,Gissane角119.9°±4.3°,跟骨高度(丘部)40.3±3.5mm,跟骨宽度31.1±1.8mm,术前、术后对比各项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AOFAS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足部功能,平均82.6分,优良率77.5%。结论对于跟骨SandersⅢ、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