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22篇 |
综合类 | 14篇 |
药学 | 1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6篇 |
200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能机制。并证实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病中的作用及子宫肌瘤与细胞调亡的关系。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子宫肌瘤细胞并传代后 ,加入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 ,继续培养 ,观察细胞增殖情况 ,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孕激素受体 (PR)、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凋亡抑制基因(Bcl- 2 )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的进行了子宫肌瘤细胞的原代培养 ,加入 1 0 - 4mol L米非司酮后 ,细胞增殖活动减少 ,PR、PCNA、Bcl- 2在子宫肌瘤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5 ,P <0 0 1 )。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可能是 :①米非司酮可直接抑制肌瘤细胞生长。②米非司酮通过抗孕激素作用抑制肌瘤细胞生长。③米非司酮可促进子宫肌瘤细胞调亡。反证了孕激素是子宫肌瘤的生长因素之一 ,亦说明子宫肌瘤与细胞调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Inconclusion,SNPsignificantlyinhibitedcytotoxi-cityofLAKcellsagainstEJcellsindosedependentmanner.OverproductionofNOinducedbyIL-2couldinhibitNOsynthesisinLAKcellsorPBMC.Thisstudyinvestigatestheroleofnitricoxide(NO)inactivationorcytotoxicityoflymphokine-activatedkiller(LAK)cellsfrompatientswithbladdercancer.BladdercancercelllinesEJwereculturedastargetcellsandthecytotoxicityofLAKcellswasdeterminedby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 相似文献
3.
子宫肌瘤与性激素及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2001-10/2002-09我科住院行子宫全切术的34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卵泡期18例,黄体期16例,年龄35~45岁. 术后均经病理证实,在手术前3 mo均未接受过激素治疗,肌瘤大小为3~8 cm3. 自肌瘤瘤体及瘤旁肌层组织各取材1份作配对比较. 瘤体为实验组,肌层为对照组. 鼠抗人ER, PR, PRL-R, Bcl-2 mAb及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Sciver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收集BiPAP和NCPAP治疗早产儿RDS的RCT文献。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BiPAP和NCPAP的治疗失败率、氧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篇RCT文献进入Meta分析,共纳入571例患儿,BiPAP 组289例,NCPAP组282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BiPAP组治疗失败率低于NCPAP组,OR=0.42 (95%CI:0.20~0.89),按出生体重行亚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500 g)的1篇文献两组治疗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9(95%CI:0.51~4.33);BiPAP组较NCPAP组显著提高呼吸支持后12 h和24 h PaO2 ,MD分别为6.88 mmHg(95%CI:4.38~9.38)和6.36 mmHg(95%CI:4.80~7.92);显著降低呼吸支持后12 h和24 h PaCO2,MD分别为-5.00 mmHg(95%CI:-5.75~-4.25)和-5.39 mmHg (95%CI:-6.18~-4.61);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6(95%CI:0.34~1.69)。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内出血、气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率BiPAP和NCPAP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PAP治疗早产儿RDS疗效优于NCPAP,且并发症发生率与NCPAP相当,但BiPAP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仍需积累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3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1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3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有23例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6.7%,与正常健康人(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随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survivin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可作为肾透明细胞癌微转移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小儿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取33例HSP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外周血,根据Thoma's法,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和肿瘤坏死因子-α联合培养诱导DC细胞,检测DC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结果 HSP患儿外周血DC分泌IL-10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7.655,P<0.01).结论 DC可能通过诱导辅助性T细胞1/2分化在小儿HS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可能的机制系通过DC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估国人白细胞素‐6(IL‐6)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Cochrane library 、Sciverse 、CNKI 、VIP 、CBM 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9月。获取 IL‐6基因多态性与RA 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 Meta 分析采用 Revman 5.0软件处理,采用 Stata 11.0软件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3个病例对照研究。 Meta 分析显示:IL‐6‐174基因多态性 G 等位基因和隐性模型(GG vs .GC + CC)与RA 易感性存在一定的关系(均 P<0.01),然而显性模型(GG + GC vs .CC)和纯合型(GG vs .CC)却不表现出此联系作用(P=0.18,P=0.13)。在 IL‐6‐572多态性位点中,纯合型、隐性模型、显性模型及等位基因均与 RA 易感性不相关(P =0.64,0.92,0.05)。结论国人 IL‐6‐174G/C 基因多态性 G 等位基因和隐性模型与 RA 的易感性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肾癌患者外周血中Pax—2 mRNA检测对控制微转移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由于Pax-2对肾细胞癌具有较高特异性,可以作为肾细胞癌的一种肿瘤标志物,因此探讨Pax-2在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微转移的意义。方法 用RT-PCR法检测25例患者外周血中的Pax-2 mRNA表达,以10例其他肿瘤患者和5例健康人为阴性对照,以β-actin为内对照。结果 19例患者外周血中有Pax-2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76%),其他肿瘤和正常人中有1例表达Pax-2 mRNA(阳性率为6.7%),差异有显著性(x^2=18.027,P&;lt;0.01)。Pax-2 mRNA的表达与肿瘤分类、临床分期无相关性(x^2=3.206,3.181,P&;gt;0.05)。结论 外周血中Pax-2 mRNA的检测可以较敏感地检测到血液中肾癌细胞,有助于早期诊断肾细胞癌及其微转移,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部分膀胱出口梗阻后P2X1嘌呤受体在膀胱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慢性膀胱出口梗阻后P2X1受体的表达水平.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250~300 g,40只为实验组,30只同龄雌性Wistar大鼠为对照组.在部分膀胱出口梗阻的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后8 wk开始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IMAGE-PRO图像处理软件对大鼠膀胱P2X1的表达(即阳性颗粒在某个视野下所占的百分比)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部分膀胱出口梗阻后大鼠较对照组大鼠膀胱的体积增大,黏膜层增厚,P2X1受体的表达水平平均为在膀胱平滑肌层[(9.60±4.78) vs (2.31±1.19)] (P<0.01),在膀胱黏膜层[(0.12±0.03) vs (0.06±0.02)] (P<0.01),浆膜层[(0.04±0.02) vs (0.03±0.01)] (P>0.05),尿道[(6.05±2.25) vs (1.48±0.14)] (P<0.01),慢性膀胱出口梗阻后P2X1受体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后,P2X1受体在膀胱各个部位表达均升高.推测P2X1可能参与了慢性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的生理或病理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