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外伤造成视力损害的分析,探讨其损伤的原因,受伤机制,鉴定时的要点。方法:对200例达到分级标准的眼损伤案例,从年龄、性别、损伤性质、致伤原因、相应病变、视力损伤程度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所致视力损伤案例中男女比例为2.92∶1;左右眼比例为1.50∶1;年龄分布于2~83岁,其中40~49岁最多,平均年龄41岁。致伤原因最多的是车祸,占所有致伤原因的45.0%,其次为钝器伤,车祸所致损伤主要为视神经损伤,钝器伤则主要造成眼球挫伤。视力残疾鉴定中低视力1级和2级占44.0%,而盲目3级以上占47.7%。结论:外伤是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且致盲率较高,致伤机制以车祸伤引起的神经损伤最为多见。鉴定时应注意外伤后的视力损害的与外伤是否有直接关系。单纯的角膜损伤以及外伤性青光眼所造成的视力损害低视力1级为主,但有并发症时视力损伤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溺死尸体不同时间点模型中,筛选大鼠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和探讨水通道蛋白5mRNA(AQP-5mRNA)的表达。方法:先建立溺死尸体不同时间点模型(0min,n=6;15min,n=6;4h,n=6;16h,n=6;48h,n=6;72h,n=6),提取样本总的RNA,逆转录合成cDNA,qRT-PCR定量候选内参基因,geNorm和NormFinder排序各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筛选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最后定量目的基因AQP-5mRNA的表达。结果:该模型中筛选出ACTB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除72h时间点,AQP-5mRNA的表达均显著下调(15min/0min=0.51,P<0.05;4h/0min=0.53,P<0.05;16h/0min=0.63,P<0.05;48h/0min=0.81,P<0.05;72h/0min=0.89,P>0.05)。结论:本研究AQP-5mRNA在大鼠溺死表达有一定阳性意义,有助于法医溺死鉴定. 相似文献
3.
4.
唐瑞;万立华;吕宙;徐吕子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6,41(10):1060-1064
目的:研究重庆主城区嗜尸性蝇类侵袭动物尸体并在其上建立群落的时间规律,探索其在死亡相关案件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在野外引诱丽蝇产卵,连续培养3代,建立封闭群。处死大鼠后放置野外,在距尸体不同距离地点同时释放2个封闭群,并分别标记。比较不同距离的蝇类原始栖息地、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死亡的动物尸体对蝇类侵袭及建群时间的影响,每组实验重复1次。结果:距离大鼠尸体100m处释放的蝇类侵袭尸体的时间用M(Q1,Q3)表示是152.50(117.50,555.75)min,在尸体上建群的时间用M(Q1,Q3)表示是253.00(186.75,720.50)min,距离大鼠尸体1000m处释放的蝇类未对大鼠进行侵袭及建群。在比较不同时刻处死大鼠和不同季节处死大鼠对蝇类侵袭尸体及建群影响时:9时、14时及21时3组的侵袭时间分别是Tii9(100.67±61.59)min、Tii14(133.00±32.39)min、Tii21(683.83±119.38)min,建群时间分别是Tci(267.50±201.97)min、(198.00±39.41)min、(842.83±163.63)min。不同时刻的蝇类侵袭及建群时间的3组间比较(Tii9vs.Tii14vs.Tii21,H=11.942,P=0.003;Tci9vs.Tci14vs.Tci21,H=11.380,P=0.003)均存在差异,9时与21时的侵袭及建群时间比较(Tii9vs.Tii21,H=8.308,P=0.004,Tci9vs.Tci21,H=8.308,P=0.004)均存在差异,14时与21时的侵袭及建群时间比较(Tii14vs.Tii21,H=8.308,P=0.004,Tii14vs.Tii21,H=8.308,P=0.004)均存在差异,21时蝇类对尸体的侵袭及建群时间长于9时与14时的时间。春、夏、秋3组侵袭时间及建群时间分别是(293.83±314.74、289.00±206.30、334.67±365.76,339.83±331.48、489.17±214.07、479.33±444.22)min。不同季节对蝇类侵袭及建群的3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Tii春vs.Tii夏vs.Tii秋,H=0.573,P=0.751;Tci春vs.Tci夏vs.Tci秋,H=1.556,P=0.459),季节对蝇类的侵袭及建群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位于尸体不同距离的蝇类对尸体的侵袭及建群时间有影响,较远的距离会延迟蝇类对尸体的侵袭及建群,甚至不发生侵袭;重庆地区季节的变化对蝇类侵袭尸体及建群时间没有明显的影响,主要是白天和黑夜的差异,黑夜会延长蝇类侵袭尸体及建群的时间。本研究结果对命案现场中根据尸体的具体情况准确推断死亡时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重庆地区3 776例儿童、青少年骨密度与骨龄发育的关系,为重庆地区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 776例2015年至2019年间在重庆高康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咨询的儿童、青少年的左腕骨X线骨龄片、骨密度、身高、体重。应用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层分析儿童、青少年骨密度与骨龄发育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中的儿童、青少年在各年龄段均出现骨龄发育提前,其中四个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的骨龄年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骨密度同龄比、生活年龄为骨龄发育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性别、年龄和BMI分层的各亚组中,骨龄发育提前的概率在骨密度较低段有少量上升然后下降,在骨密度较高段呈上升趋势,在体格消瘦和正常组中最明显;各年龄段的骨龄发育提前趋势相当;随着BMI的增加,超龄发育概率逐渐向0.8~1.0区间靠近。结论 重庆地区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骨龄发育提前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与性别、骨密度、肥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脑损伤后的神经系统保护提供实验资料以及为法医学损伤经过时间推断提供帮助。方法以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大鼠模型为对象,采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不同损伤时间时脑损伤组脑组织、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和正常对照组脑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2h即可在伤侧皮层以及同侧的海马区可见细胞凋亡发生,随着损伤经过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在48~72h凋亡达到高峰,随之逐渐减少,至7d时凋亡数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伤侧对应区和海马区仅偶见凋亡细胞。结论检测损伤区凋亡细胞数对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有重要价值,为法医学损伤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荧光标记D1S1676、D2S441、D3S4529、D22S1045、amelogenin 5个mini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复合扩增体系,并对重庆地区汉族200名无关个体此5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分别用5'TAMRA标记D1S1676引物,5' 6-FAM标记D2S441和D3S4529引物,5'HEX标记D22S1045引物,5'TET标记amelogenin 引物,构建及优化符合扩增体系,运用3130基因分析仪检测并收集电泳结果数据,通过Gene MaPPer v3.2.1软件计算扩增产物片段相对大小以及进行样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间充质祖细胞(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MPCs)源性的神经元样细胞肌内移植后能否维持其自身特性。方法取3周龄健康GFP转基因C57小鼠后肢长骨进行MPC培养及鉴定,选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MPC,采用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进行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后收集细胞,并制备成5×105/μL细胞悬液备用。选取12周龄健康C57小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损伤+移植细胞组、损伤+生理盐水组、假手术+移植细胞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损伤+移植细胞组及假手术+移植细胞组:将制备的5μL MPC悬液散点注入小鼠三头肌内;损伤+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周取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肌内移植细胞存活情况,电镜观察肌肉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NeuN及神经胶质特异性标志物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肌内移植细胞生长良好且均匀分布于肌细胞间隙,并抑制了肌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的退变及肌肉纤维化的发生。损伤+移植细胞组定植存活的移植细胞阳性表达:NSE(58.35±1.37)%、NeuN(60.22±0.16)%及GFAP(13.32±1.65)%,损伤+生理盐水组、假手术+移植细胞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均无阳性细胞表达。结论 MPC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经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样细胞后移植于失神经支配肌内可定植存活,并能够维持神经元及神经胶质样细胞的特性,同时有效抑制了肌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的退变及肌肉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自2010年《侵权责任法》实施以来,重庆市各司法鉴定所受理了大量的医疗损害委托鉴定,这对规范医疗行为、调整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利、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2]。本文主要对2011~2012年重庆市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所受理并明确鉴定结论的106例医疗损害案件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医疗损害鉴定的基本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特点,为医疗机构预防和减少医疗损害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