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龙岩市2006~2008年急性弛缓型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龙岩市2006~2008年急性弛缓型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2006~2008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非脊灰AFP病例28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2006年为1.90/10万,2007年为1.95/10万, 2008年为1.57/10万,但个别县出现监测医院AFP病例报告不及时与全县年度无AFP病例报告。所有病例中分离到Ⅰ型脊灰疫苗株变异病毒1例,Ⅱ型疫苗株病毒1例,Ⅰ+Ⅱ混合型疫苗株病毒1例,并检测到非脊灰肠道病毒3例。结论龙岩市AFP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指标,应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进一步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预防接种后过敏性皮疹的发病特征,为接种疫苗后过敏性皮疹的报告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13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中诊断为过敏性皮疹的病例。结果龙岩市2009-2013年共报告过敏性皮疹83例,均分类为异常反应。男女性别比为0.9:1;≤1岁、1岁、≥8岁儿童分别占45.8%、20.5%、19.3%。发生在接种后≤1天的占88.0%。过敏性皮疹病例中,疫苗种类构成比占前三位的是麻疹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和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结论过敏性皮疹多发生于接种疫苗后24h内,需加强接种后1天内的观察;规范接种疫苗后过敏性皮疹的诊断和报告,过敏性皮疹的监测报告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龙岩市2005-2012年麻疹流行特征,为控制麻疹流行和制订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疹疫情资料,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2005-2008年平均发病率为2.58/10万;2009-2012年平均发病率为0.05/10万,连续4年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的控制指标。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份。新罗,漳平,永定等三县(市、区)发病数较多,学生占58.98%,8~19岁占60.34%,主要影响因素是局部地区中小学校暴发麻疹疫情。结论龙岩市2009年以来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已基本达到消除麻疹控制指标。坚持高免疫接种率策略、提高麻疹监测工作质量、强化麻疹疫情应急处理能力是今后消除麻疹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龙岩市居民狂犬病暴露及处置情况,为制定狂犬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狂犬病暴露处置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全市3个监测点共报告2528例狂犬病暴露病例,6~8月份为高峰,城市大于农村,〈10岁儿童及青壮年暴露较多。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90.51%,Ⅲ级暴露病例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率为45.03%。结论群众对狂犬病暴露后接种疫苗的意识较强。狂犬病的预防与控制,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落实犬只登记管理、犬只免疫及人群暴露后的规范处置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9—2010年度龙岩市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AEFI)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疑似异常反应,评价AEFI信息管理系统报告质量和疫苗安全性。方法根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0年两年全市共开展17类24种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共报告AEF1176例,其中异常反应占48.86%,一般反应占46.59%,偶合症占3.41%,心因性反应占1.14%。百白破类疫苗(包括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引起AEFI的发生率最高,达41.51/10万剂次。一般反应中多数为红肿发热(74.39%),异常反应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过敏性皮疹(43.02%)。≤1岁婴儿发生AEFI最多,占40.34%。AEFI报告完整率达100%,48h内及时报告率达87.5%,48h及时调查率达98.65%。结论AEFI报告质量和疫苗安全性良好,全市AEFI监测的完整性和及时性较好,但报告和调查及时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观察24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定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周末起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氨磺必利组治疗8周末起阴性症状因子分显著低于利培酮组( P<0.05或0.01),治疗24周末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分均显著高于利培酮组(P<0.01)。氨磺必利组月经紊乱、血脂异常、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P<0.05)。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且相当,但氨磺必利在改善阴性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