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复位钳辅助复位加PFN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兵  秦定扬 《吉林医学》2010,31(23):3877-3879
目的:使用复位钳辅助复位和PFN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移位的股骨转子下骨折,以评估该技术的复位效果和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从使用该方法治疗25例有移位的转子下骨折,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2岁。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Ⅱ型18例,Ⅲ型6例,Ⅳ型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期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以评估复位水平和骨折愈合情况。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X线片上所有骨折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复位偏差<5°,其中21例解剖复位(84%),4例有2°~5°的内翻畸形,无并发症发生,髋关节活动良好。结论:在转子下骨折,尤其是移位的SeinsheimerⅡ、Ⅲ型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复位钳辅助复位及PFN髓内钉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和较高的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的细胞内Ca2+([Ca2+]i)对心肌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PBs)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介导的增殖反应的作用。方法:以培养的大鼠FBs为模型,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FBs细胞外Ca2+跨膜内流、三磷酸肌醇(IP3)刺激胞内Ca2+释放,应用钙荧光指剂Fura-2/AM动态观测心肌细胞[ca2+]i浓度,γ-32P-ATP掺入法和免疫印迹(westen blot)测MAPK活性及蛋白含量,氚-亮氨酸(3H-Leu)、氚-胸腺嘧定(3H-TdR)掺入量作为FBs增殖的指标。结果:AngⅡ、IP3均能显著增加FBs[Ca2+]j浓度、MAPK活性及蛋白含量,并提高3H-Leu、3H-TdR掺入量,与对照组FBs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激活[Ca2+]i使MAPK活性及含量明显增加而促进FBs的增殖,FBs的增殖与[ca2+]i浓度增加有关,与[Ca2+]i的来源无关。  相似文献   
3.
张杰  屈茜萍  唐兵  张绍华  黄河  李富贵   《四川医学》2022,43(7):730-732
<正>脾脏储血丰富,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易导致破裂出血。根据致伤因素的不同,约10%的开放性腹部损伤可导致脾破裂,另约20%~40%的闭合性腹部损伤仍以脾破裂为表现[1]。而随着对脾脏各种功能的再认识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治疗策略的选择逐步趋向于抢救生命、损伤控制、保留功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外伤性脾破裂的整体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脾脏外科的发展经过400多年的发展,脾脏外科的疾病大致可归纳为三类:脾脏相关良性或恶性血液性疾病、脾脏占位性疾病、脾外伤。  相似文献   
4.
唐兵 《广西医学》2007,29(12):1932-1933
弥漫浸润型胃癌是胃癌中较少见的类型,其临床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组织活检阳性率不高,诊断较困难.该型胃癌恶性程度高,手术完全切除率低,预后差.以胃镜及活检为主要手段,结合胃B超、钡餐及CT等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望提高术前诊断率.我院2001~2007年8月确诊为弥漫浸润型胃癌18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反义转录元件结合蛋白 2 (BTEB2 )重组腺病毒载体并研究BTEB2反义RNA对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从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制备BTEB2cDNA ,将其反向克隆至腺病毒载体 ,构建反义BTEB2重组腺病毒 ;用重组腺病毒局部转染球囊损伤的大鼠颈动脉 ,观察反义BTEB2基因转染对BTEB2蛋白表达及损伤动脉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构建的BTEB2反义重组腺病毒经鉴定正确 ,其滴度为 5× 10 9/ml;反义BTEB2重组腺病毒转染可明显抑制BTEB2蛋白表达及新生内膜增生。结论 :成功构建了反义BTEB2重组腺病毒载体 ;BTEB2反义RNA可明显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的新生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明确Ad-14-3-3σ对不同辐射抗拒鼻咽癌(nasopharygycarcinoma,NPC)细胞CNE-1和CNE-2治疗作用的基础上,检测Ad-14-3-3σ对CNE-1和CNE-2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影响,探索CNE-1和CNE-2细胞中miRNA差异表达与NPC放射敏感性差异的关系.方法:用Ad-14-3-3σ转染CNE-1和CNE-2细胞;采用Paraflo microfluidic microRNA芯片检测,用激光扫描器收集杂交的图像,经LOWESS滤器规范信号后分析数据差异,根据Targetscan3.1数据库资料(http://www.targetsean.org)探索Ad-14-3-3σ对CNE-1和CNE-2中的miRNA差异表达的影响,预测其差异表达与NPC放射敏感性差异的关系.结果:Ad-14-3-3σ处理细胞以后,CNE-1与CNE-2相比较,有37个microRNA有明显差异,CNE-1中有17个上调,20个下调.其中倍数变化在3倍以上且2者检测量数量差异达到1000以上的有6个:hsa-miR-152、hsa-miR-205、hsa-miR-203、hsa-miR-7、hsa-miR-636和hsa-mjR-100.结论:Ad-14-3-3σ能够改变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CNE-1和CNE-2中的表达模式,缩小CNE-1和CNE-2之间miRNA的表达差异,而这些miRNA可能跟肿瘤的发生和放疗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BTEB2反义基因转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将BTEB2 cDNA反向克隆至腺病毒载体,构建携带反义BTEB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SBTEB2;用Ad-ASBTEB2转染VSMC,经免疫印迹法检测BTEB2蛋白质表达;通过改良Boyden趋化小室检测VSMC迁移数;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促VSMC迁移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链(PDGF)的表达。结果:(1)Ad-ASBTEB2转染明显抑制VSMC的BTEB2蛋白表达;(2)Ad-ASBTEB2组VSMC迁移数较未转染组(P〈0.01)和Ad.LacZ组(P〈0.01)显著减少;(3)Ad-ASBTEB2组PDGF-BB表达较Ad.LacZ组和未转染组显著降低。结论:BTEB2反义基因转染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的迁移,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促迁移因子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专业临床药师工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杨勇  唐兵  王友群  景莉  曾仁杰 《中国药房》2008,19(4):309-311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心血管专业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切实可行的模式。方法:通过亲身实践,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和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体会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通过"4R"药学查房法,为护士和进修、实习医师提供药学服务,参与制定复杂患者用药方案等工作,有利于心血管专业临床药师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尽早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加强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高度重视,探讨及时临床处理的方法.方法 对近2年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且符合条件的1562例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有的患者可以同时出现几种不良反应)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非常多见,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3 3%,肝功能异常为34 70%,肾功能异常为14 08%,还有其他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医患不和谐,因此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0.
唐兵  吴佳妮  高光霞  向娟  靳琳  雍雪飞 《西部医学》2012,24(6):1112-1114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镇静治疗对颅内高压患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具有颅内高压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镇静组各30例,对比观察早期持续给予咪达唑仑镇静治疗对颅内高压患者的影响。结果镇静组躁动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命体征、颅内压及并发症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持续咪达唑仑镇静治疗能减少血压的波动,控制颅内压的增高,减轻脑水肿,减少脑损害,同时可防止再出血、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