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反复快速扩张、单纯快速扩张及常规扩张对皮瓣的超微结构和回缩率的影响,以探讨适合于临床的最佳皮肤扩张方式。方法用兔制备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单纯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植入不扩组(D组)和正常对照组(E组),扩张后分别维持1周、2周、3周、4周以及6周,透射电镜下观察扩张皮瓣超微结构的变化,分格测量法计算回缩率。结果透射电镜观察:维持扩张1周后,A、B、C三组的基底细胞胞质可见少量的表面张力细丝,基底膜部分断裂,成纤维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A组的细胞功能最为活跃;维持扩张4周后,A、B、C三组基底膜基本恢复,成纤维细胞胞质内,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大部分嵴或膜融合。回缩率比较:A、B、C及D组在相同扩张维持期,回缩率均高于E组;A、B、C组回缩率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A、C组与B组比较,维持1、2、3和4周,回缩率均下降;A组与C组比较,维持1和2周,回缩率增加。结论采用反复快速扩张方式,能获取回缩率及质量相同的皮瓣,并可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
3.
多生牙是一种牙齿数目的发育异常,可见于上下颌骨的任何部位,以上颌前牙区多见,发生率约为1%~3%[1].多数患者因牙列不齐而就医,部分患者由于正畸治疗时摄X线片而发现,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其他口腔治疗被发现而就诊.2004年6月~2005年10月,我们共收集有完整病例资料的患者103例139颗多生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涎腺肌上皮癌是一种少见肿瘤 ,发生在小涎腺者更为罕见。我科曾于 1998年 3月收治 1例颊部小涎腺肌上皮癌患者 ,现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 ,40岁 ,因右颊部无痛性肿物 2年余 ,于 1998年3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诉 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颊部长一“黄豆”大小肿物 ,无疼痛不适 ,自觉肿物距口内侧较近 ,无破溃史 ,未曾治疗 ,肿物逐渐长大。无特殊不良嗜好。检查 :面部双侧基本对称 ,于右颊部距口角约 1.5cm处可见局部隆起 ,触之有一大小约 1.5cm× 1.0cm× 1.0cm之肿物 ,无压痛 ,质硬 ,表面呈结节状 ,与颊粘膜粘连 ,基底部可活动 ,…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比较磁共振三维影像与头影测量二维影像测量数据,分析上气道三维成像与二维成像的相关关系,探讨上气道及周围器官在二维影像特点,提高二维影像技术在OS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快速简捷诊断OSAS提供依据。方法30名18-25岁无鼾正常[牙合]人,摄制上气道的磁共振及x线头颅侧位片,分别对两者影像资料的上气道及周围器官软腭及舌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x线头影测量二维影像与MRI三维影像指标比较,软腭厚度、口咽面积、舌体长度二维影像指标与MRI三维影像指标相关程度较好(P〈0.05);鼻咽、喉咽、软腭最大面积、软腭长度、舌最大面积、舌高度相关程度差。结论在有关上气道及周围器官形态结构研究中x线头影测量二维影像不能替代三维影像,但头影测量可准确反映舌、软腭及口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软腭、舌的大小,能较真实的反映上气道及周围器官的改变,可作为诊断OSAS疾患的较好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尖片水平移位法对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家长对孩子的牙齿替换时间、排列位置等越来越重视,常因儿童替牙[牙合]期上牙牙列不齐、间隙过宽、滞萌等而就医。临床检查中常发现上颌前牙区有埋伏多生牙存在,有统计其发生率在1%~3%。儿童替牙期的混合牙列埋伏多生牙易导致多种错[牙合]畸形影响乳恒牙的正常替换,故需及早拔除。因此,术前埋伏多生牙的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作者收集2001年2月~2004年6月埋伏多生牙病例92例,125枚多生牙,采用根尖片水平移位法拍摄定位牙片,手术验正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17岁.口服氧化乐果(约70 mL),20天后出现间断性鼻出血(约100 mL)及血尿.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WBC 6.3×109/L,RBC 2.79×1012/L,Hb 90 g/L,PLT 235×109/L,血涂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透明质酸外敷膜对大鼠手术切口愈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外敷膜对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用纯系SD大鼠 4 8只 ,随机分为 8组 ,每组 6只。采用背部两侧切口 ,左侧外敷透明质酸膜 ,为实验组 ;右侧外敷生理盐水纱条作为对照。分别对术后 1~ 2 8d切口愈合情况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炎症反应轻 ,表皮愈合快 ,成纤维细胞发生退行样变化 ,胶原纤维较纤细 ,排列较疏松。结论 透明质酸外敷膜在切口愈合早期 ,有较强的透皮作用 ;并可促进表皮层愈合、延缓角化层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扩张方式对皮肤胶原纤维和肌动蛋白的影响,为临床上寻找合适的扩张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随机分组法,将实验兔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埋入不扩张组(D组)、正常对照组(E组).实验组埋植扩张器并进行不同方法的扩张,不同的维持期取材.应用特殊染色法检测皮肤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含量及其比值;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 A、B、C组早期以I型胶原纤维为主且较粗大,排列较为紊乱,III型胶原纤维相对较少.4 周后, I型胶原纤维排列逐渐规律,Ⅲ胶原纤维相对增加. Ⅰ、Ⅲ型胶原面积比较:相同维持期A、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B 2 组随着维持期的延长呈增长趋势,4 周后趋于稳定.C组随着维持期的延长呈增长趋势,3 周后趋于稳定.I/III型胶原比值比较:A、B 2 组在前3 周时,与E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在4 周后差异无显著性;C组在前2 周时差异有显著性,在3 周后差异无显著性.A、B、C 3 组内肌动蛋白阳性率随着维持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相同维持期A、B、C 3 组间比较:B组>A组>C组,经统计学分析,前3 周时,3 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在4 周时A、C 2 组间差异已无显著性,但在4~6 周时A、 B 2 组间差异仍有显著性.结论:反复快速扩张可缩短疗程,并能获得高质量的皮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扩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