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745篇
  免费   12484篇
  国内免费   7776篇
耳鼻咽喉   1262篇
儿科学   1709篇
妇产科学   1233篇
基础医学   12578篇
口腔科学   2175篇
临床医学   16117篇
内科学   16992篇
皮肤病学   1834篇
神经病学   5322篇
特种医学   507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2篇
外科学   12076篇
综合类   23962篇
现状与发展   23篇
一般理论   10篇
预防医学   10603篇
眼科学   3017篇
药学   14027篇
  142篇
中国医学   8338篇
肿瘤学   8468篇
  2024年   503篇
  2023年   1928篇
  2022年   4846篇
  2021年   6384篇
  2020年   5009篇
  2019年   3936篇
  2018年   4100篇
  2017年   4074篇
  2016年   3934篇
  2015年   6099篇
  2014年   7654篇
  2013年   7811篇
  2012年   11464篇
  2011年   11752篇
  2010年   8600篇
  2009年   7060篇
  2008年   7879篇
  2007年   7439篇
  2006年   7034篇
  2005年   6048篇
  2004年   4127篇
  2003年   3602篇
  2002年   2978篇
  2001年   2058篇
  2000年   1703篇
  1999年   1486篇
  1998年   805篇
  1997年   845篇
  1996年   627篇
  1995年   550篇
  1994年   488篇
  1993年   286篇
  1992年   320篇
  1991年   288篇
  1990年   246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161篇
  1987年   140篇
  1986年   114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25篇
  1978年   21篇
  1975年   12篇
  1974年   16篇
  1972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慢性泪囊炎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接受泪囊鼻腔造口治疗,研究组取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综合体温保护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苏醒期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C组)、体温保护组(T组)和体温保护联合右美托咪定组(T-D组),每组30例。C组常规体温保护,T组和T-D组综合体温保护;T-D组麻醉诱导前10 min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记录3组患者麻醉诱导开始时(T0)、手术开始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鼻咽温度;于T0、术后2 h(T6)、24 h(T7)和48 h(T8)时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水平;记录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苏醒期质量指标。结果 与T0比较,C组T2~T5时点鼻咽温度均明显降低(P < 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T2~T5时点鼻咽温度明显升高(P < 0.05)。与T0时点比较,C组、T组和T-D组T6、T7和T8时点CD3+和NK cell活性均明显降低(P < 0.05);C组在T6、T7和T8时点,T组和T-D组在T6和T7时点,CD4+活性均明显降低(P < 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T6和T7时点CD3+细胞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5);T组在T7时点,T-D组在T6和T7时点,CD4+细胞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5);T组在T7时点,T-D组在T6、T7和T8时点,NK cell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5)。结论 采用体温保护措施联合右美托咪定能够维持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体温稳定,减少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IPH)的发生,并有效提高患者苏醒期质量,减轻免疫抑制程度,加速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一环,也是中医药高校推动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三全育人”为视角对北京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举措“杏林成长导师”计划路径、内容深入分析,运用统计分析和文献研究方法,剖析该计划对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业、思想和实践等多个层面的现实成效,从而为“三全育人”理念在中医药院校制度建构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6.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 Recently, the use of novel targeted drug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chronic...  相似文献   
7.
周敏  许震娟 《临床肺科杂志》2022,27(2):222-225,236
目的研究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延迟就医与家庭动力学的相关性,希望能够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拟定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240例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就医的时间进行分组,时间≥24h的延迟就医的患者为观察组,时间<24h的及时就医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在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在职状态、医疗保险和婚姻状况和APACHEⅡ评分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疾病观念、个性化、系统逻辑和家庭氛围得分比对照组高(P<0.05)。Pearman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延迟就医时间与各个层面分数以及家庭动力总分呈现负相关性(P<0.05)。应变量为延迟就医为应变量,患者的一般资料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为文化水平、家庭动力评分、职业状态、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和APACHEⅡ评分。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家庭动力总分与疾病观念、个性化、系统逻辑和家庭氛围得分与延迟就医时间呈现负相关性,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是家庭动力学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安宁疗护对社区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ScienceDirect、MEDLINE、Cochrane Library、SAGE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安宁疗护对社区临终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1095名社区临终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宁疗护可以改善社区临终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SMD=0.48,95%CI0.07~0.88,P=0.02)和情绪功能(SMD=1.27,95%CI0.59~1.95,P<0.001),在改善生活质量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宁疗护能改善社区临终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和情绪功能,但对生活质量其他功能的改善情况还需要设计更加规范、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中医药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医药行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形势下,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中药工业需要加快突破的关键领域之一。对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领域在工艺设计、分析检测、过程建模、制造装备等方面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解析,综述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工艺过程理解、生产过程实时分析方法开发、过程控制策略建立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企业研究实践,介绍了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 D)、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多变量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在上述3个研究方向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实际工业应用的难点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药企业应用和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