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1 临床资料 高血压组 :选择未经降压治疗或停降压药 1个月以上者共 5 8例(男 40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5 2 3岁 )。其中Ⅰ期 2 3例 ,Ⅱ期 35例 ,均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及合并糖尿病或有糖尿病家族史。治疗组 :9例 ,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38~46岁。服用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 2周以上。健康组 :血压正常的健康志愿者 38例 ,男 2 8例 ,女10例 ,年龄 19~ 6 8岁。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家族史 ,体检正常。2 方 法 静脉采血 2ml,注入EDTA3K+ 。 10 0 0r/min ,离心 10min,分离膜及血浆避免损失红细胞。用冷生理盐水洗 3次以上 ,每次1… 相似文献
2.
正常情况下,由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刺激激素(TSH)刺激和调节甲状腺的功能。在TSH的刺激下,可释放出与甲状腺球蛋白相结合的甲状腺激素T3和T4,并通过细胞基膜进入血液。TSH又受TSH释放激素(TRH)的调节。血清T3、T4 的含量过高时,也可直接抑制甲状腺内的腺苷酸环化酶,阻滞甲状腺对TSH的反应性[1]。因此,测定血中TSH、T3和T4的含量可反映甲状腺的功能。我们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试剂,进行酶免疫荧光(ELFA)染色法,测定了血中TSH、T3和T4的含量,并与国内常用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了比较。1 材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校正方法。方法:将同一标本分成两管,一管为未溶血血清标本,另一管制成溶血血清标本。对未溶血血清标本和溶血血清标本的TP、AST、CK、CK-MB、HBDH、LDH、K+、Na+、ALB、TG和HDL等指标进行配对检验;再对血清血红蛋白(Hb)浓度与配对资料差别有意义的项目溶血变化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溶血血清TP、AST、CK、CK-MB、HBDH、LDH和K+测定值明显高于未溶血标本的测定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的Na+测定值低于未溶血标本的测定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本中ALB、TG和HDL的测定值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溶血引起的TP、AST、CK、CK-MB、HBDH、LDH、K+和Na+的溶血变化值与血清血红蛋白(Hb)浓度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0.989、0.985、0.977、0.992、0.991、0.988和-0.990,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TP=0.266X-1.822、YAST=0.747X-0.628 YCK=0.109X-0.019、YCK-MB=0.081X-1.837、YHBDH=0.001X-0.121 、YLDH=0.018X+0.257 、YK+=1.860X+0.186 、YNa+=-0.228X+0.257。结论:溶血可导致多项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明显改变,并与血清血红蛋白(Hb)浓度有相关性,利用血清血红蛋白(Hb)浓度对校正TP、AST、CK、CK-MB、HBDH、LDH、K+和Na+等有一定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颈椎Cage植骨融合术在颈椎间盘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颈椎Cage植骨融合术与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在颈椎间盘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颈椎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观察组及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每组28例,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手术前后JOA评分、椎体融合率、术后症状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取髂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Cage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症状缓解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6.
不同止血带压力对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及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水平的气压止血带对人体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再灌注损伤,为临床合理应用止血带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择期下肢手术、年龄19-65岁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止血带压力分别为(上肢基础血压收缩压+40)mmHg和500mmHg。分别于上止血带前、松止血带前、松止血带后1min、2min、5min及10min抽取股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并作血气分析,同时记录各时间点的BP和HR。术中由外科医生评价止血带止血效果。结果两种压力止血带的止血效果相当。松止血带后1min两组MAP即明显低于基础水平,而HR显著增快,P〈0.05。松止血带后1min和2min时CK明显升高,而LDH则在松止血带后2min和5min时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pH在松止血带后1min和2min时显著下降,P〈0.05;PCO2则在松止血带后1min显著升高,P〈0.01;PO2在松止血带后1min和2min时亦较基础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SvO2则在松止血带后2min开始明显升高,在5min时达最高水平,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的MAP、HR、CK、LDH和血气分析等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止血带引起肢体缺血所导致的代谢水平变化和再灌注损伤水平与有效的止血带压力大小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低压力(SBP+40mmHg)止血带能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同时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合理的选药依据。方法采用API鉴定卡及K B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应用WHONET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黏液型和非黏液型PA对常用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结果为:非黏液型PA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黏液型PA(P<0.05),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的耐药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黏液型PA感染前后,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比较结果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一致;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黏液型PA体外药敏试验耐药性较低,但体内用药治疗效果不佳,而使用体外药敏试验敏感药物与能抑制细菌表面生物膜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