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自体脾静脉重建门静脉系统在联合PV/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胰头癌病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脾静脉替代门静脉系移植的应用及其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门静脉阻断时间分别为52min、38min和30min。术后B超随访无脾肿大、腹水等情况,门静脉流量均正常(分别为1450ml/min、1200ml/min和1500ml/min),术后CTA复查显示重建的血管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或狭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黄疸消失,肝功能正常,均痊愈出院。结论:在联合PV/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自体脾静脉替代门静脉系的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3.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患者对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目标从最初的根除肿瘤、解除病痛发展为修复局部缺损、还原乳房外形,并进一步发展至目前美学与功能学并重的乳房重建。作为功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乳房感觉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乳房重建术后乳房感觉的恢复已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就乳腺癌患者不同乳房重建术后乳房感觉恢复情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UNC5H3和DCC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增殖的关系以及与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60例胃癌组织中UNC5H3、DCC和Ki-67的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相关分析。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 6.0测量切片积分吸光度,对结果进行验证。采用Kaplan-Meier限乘法计算生存率。建立Cox回归模型,评价UNC5H3和DCC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的可行性。结果 在60例胃癌组织中,UNC5H3、DCC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53.3%和60.0%。UNC5H3和DCC与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UNC5H3和DCC表达与Ki-67表达相互之间无相关性(P>0.05)。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经 Log-rank检验发现,UNC5H3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DCC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之间无相关性(P>0.05)。经Cox回归分析,UNC5H3和DCC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依赖性受体UNC5H3和DCC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进展,检测UNC5H3和DCC可作为反映胃癌临床病理学特点的指标,检测UNC5H3可作为胃癌患者生存期的指标,但UNC5H3和DCC的表达不是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空间自适应局部三元模式(LTP)纹理特征、常规纹理特征以及灰度统计特征融合用于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 从MRI中分割出前列腺外周带,提取自适应LTP融合纹理特征纹理特征、常规纹理特征和灰度统计特征,采用Adaboost算法分别获得每个特征族群以及3个族群特征融合的模型,计算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三维空间自适应LTP融合纹理特征诊断前列腺癌的AUC为0.79±0.04,敏感度为78.31%(65/83),特异度为80.81%(80/99),准确率为79.67%(145/182);常规纹理特征诊断前列腺癌的AUC为0.71±0.04,敏感度为72.29%(60/83),特异度为81.82%(81/99),准确率为77.47%(141/182);灰度统计特征诊断前列腺癌的AUC为0.80±0.04,敏感度为78.31%(65/83),特异度为82.83%(82/99),准确率80.77%(147/182);融合特征诊断前列腺癌的AUC为0.87±0.04,敏感度为86.75%(72/83),特异度为88.89%(88/99),准确率为87.91%(160/182)。结论 通过融合局部三元模式特征、常规纹理特征、灰度统计特征,可有效提高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107例原发性胆囊癌的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胆囊癌的外科治疗经验.评估其疗效并进一步探讨提高晚期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6年12月问经外科治疗的107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分析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外科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与预后之间的联系.结果:本组总的手术切除率为82.2%(88/107),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57.9%(62/107).根治性手术切除后患者(62例)的中位生存期和1、3、5年生存率(包括累积和无瘤生存率)分别在总体上和在每个不同分期水平上都明显高于经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6例)和姑息性手术患者(39例)组(P<0.01).MCC分期和手术方式与胆囊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有关(P<0.01).63例(58.9%)患者术后接受了各种辅助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和中医治疗等),44例(41.1%)未接受辅助治疗.结论:对于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应充分进行术前评价,并根据临床分期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可以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DNA常受到内源性细胞代谢产物、外源性化学物质和辐射等损伤。不同修复途径可修复各种损伤的DNA,从而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预防基因突变。近年发现,MUS81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与生物的DNA修复息息相关,在DNA重组修复中起极重要的作用。由于MUS81被发现较晚,目前人们对其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上皮间质转化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人们就发现EMT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塑型及细胞迁移形成器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内或体外分化成肝样细胞,但是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少,在1×104~1×105个骨髓有核细胞中仅有一个,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的治疗都需要1×1010级的细胞数,利用常规的单层培养方法难以实现。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大量扩增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实验于2005-09/2006-04在上海市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和器官移植中心完成。 材料:骨髓标本收集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骨髓检查正常者,供者均为知情同意志愿者。 方法:采用Percoll 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微载体cytodex3 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普通单层聚苯乙烯(TCPS)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FCM)和MTT 法对其细胞表型和增殖活性进行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①hMSCs的分离及培养。②hMSCs的形态学观察。③hMSCs在cytodex 3表面生长时的增殖活性测定。④hMSCs在cytodex 3表面生长时FCM细胞周期测定。 结果:①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微载体cytodex3 表面生长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与普通单层聚苯乙烯培养时一致,表达CD29、CD44 和CD105,而不表达CD14、CD34、CD45、VLA-1 和HLA-DR。②MTT检测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1~3 天处于适应期,3 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此期间在TCPS 和cytodex3 表面的增殖活性无差异(P > 0.05),而在普通单层聚苯乙烯表面培养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6 d后进入衰退期,而cytodex3 表面生长第9天时仍然处于对数生长,差异显著(P < 0.05)。③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TCPS和cytodex3 表面培养细胞周期分布相同,差异不显著(P > 0.05)。 结论:微载体cytodex3 培养技术可以很好地大量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保持其良好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移植被认为是一种可能替代整肝移植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遗传性代谢性肝病的可行方法,也可作为肝移植手术前后肝功能支持的有效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点。近十余年来,肝细胞移植开始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代谢性肝病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回顾了肝细胞移植临床应用情况,并探讨肝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