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37岁。因吸毒4年,戒毒5天,阵发性四肢抽搐5小时入院。
病史:患者缘于4年前开始吸毒,主要毒品为海洛因粉,先为静脉注射,后改为吸入,多次自行戒毒及1次戒毒所戒毒均未成功。5天前开始再次自行戒毒,逐渐出现厌食,进食量少,并间断出现哈欠、流涕、焦虑不安、四肢颤抖、周身蚁爬感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病例 女性14岁。间歇性抽搐12年.近一年来抽搐发作频繁。查体:神清,头颅增大,左侧上下肢肌力减退。患儿2岁外院CT拟诊:枕部蛛网膜囊肿,脑积水。2002年12月23日MRI示:小脑体积小,后颅凹巨大囊肿,并与枕大池、四脑室相通,桥脑小脑脚部分残存,胼胝体变薄,压部发育不全,天幕上抬竖起,双侧枕叶、部分顶叶缺如为囊肿占位;脑干稍受压前移,中脑导水管不窄小,与囊肿相通;第三脑室、右侧脑室扩大;鞍上池无特殊,中线结构无移似;枕预部颅板变薄,信号改变。诊断:Dandy Walker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患者颈椎退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常见临床病症,指椎动脉(VA)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病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应用MRI研究颈椎退变性因素对颈性眩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MRI技术日趋普及应用的同时,小儿接受MR检查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它为临床及预后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也促进了儿科与影像学的结合和发展。然而,正确的诊断需要依赖于高质量的影像做保证。针对小儿的生理特点及不合作,难以耐受长时间扫描等问题,笔者收集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患儿接受头颅扫描共计115例,现就技术及质量控制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应用MRI研究腰背肌退变规律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MRI研究腰背肌退行性变规律及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来解放军第175医院影像科做MRI体检的体检者,按性别分组,每组再按年龄分为1~10岁、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岁以上8个组,共有16个研究组,每个研究组20例(从各年龄段中随机抽取),共320例。评价指标包括:(1)腰背肌厚度;(2)皮下脂肪与腰背竖脊肌MR信号比值;(3)多裂肌形态、信号及肌间隙的改变。对腰背肌厚度值和皮下脂肪与腰背肌MR信号比值在不同性别间及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应用Excel 2003 T-TEST返回Student’s t检验的概率值,样本为成对检验。多裂肌形态、信号、肌间隙改变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应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取单侧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除1~10岁年龄段外,其余每个年龄段男性组腰背肌平均厚度均大于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腰背肌厚度自1—30岁逐渐长大饱满,在30—70岁处于成熟的稳定状态,到70岁以后开始退变、萎缩、变细。皮下脂肪与腰背竖脊肌MR信号比值,男性组平均值大于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此比值自婴幼儿期开始逐渐增大,男性组在20~60岁趋于稳定状态,在60岁以后急速下降,而女性组在20—40岁趋于稳定状态,在40岁以后急速下降。在形态结构方面,年轻组多裂肌表现为形态饱满、轮廓平整、均匀低信号、肌内间隙不显示或呈单个线状或点状显示;老年组多裂肌表现为形态萎缩、轮廓凹陷、信号不均匀性增高、肌内间隙呈多发线片状、羽毛状或网格状显示。各种观察指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背肌生理性退变,女性早于男性,肌内脂肪变性早于肌形态学改变。主要MRI表现包括:肌肉萎缩造成肌肉变细、形态萎缩、轮廓萎陷;肌内不均匀性脂肪浸润,造成信号不均性增高,皮下脂肪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值下降,肌内间隙呈线片状、羽毛状或网格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增强磁共振(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肝脏不典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与炎症型肝细胞腺瘤(HA-I)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并经病理学证实的60例不典型FNH和50例HA-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增强MRI联合DWI检查,比较两者增强MRI各期信号特征... 相似文献
7.
8.
Surge-Weber综合征即脑-眼-三叉神经血管瘤病,又称颅面血管瘤病,属于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临床上以沿三叉神经以支配区的皮肤葡萄酒色血管痣为特征。本病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笔者就我院放射科自2002-2006年来收集的8例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3D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3D p CASL)和DWI评价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不同时期的灌注损伤。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入院CT诊断为TBI者50例,并在脑创伤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完成常规MRI、3D p CASL及DWI序列扫描。分析TBI患者脑挫伤区及周围水肿区、对侧镜像区的定量脑血流量(CBF),结合DWI和ADC图,评价TBI患者微循环改变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BI患者行3D p CASL和DWI扫描可见脑挫伤区及周围水肿区CBF较对侧镜像区明显减低,呈低灌注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外伤侧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CBF值较对侧镜像区下降分别约54%、35%、47%; TBI不同时期挫伤周围水肿区与对侧镜像区比较e ADC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D p CASL序列对评价TBI患者不同时期脑挫伤区及周围水肿区脑血流灌注损伤情况,评估外伤后脑微循环改变情况,结合DWI和ADC图,检测缺血半暗带存在,能够明确显示脑血流灌注减低区域、范围。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