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10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13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我国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使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中31866例≥18岁的视力残疾人相关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状况的群体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在31866例调查对象中,检出社会参与障碍29102人。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障碍率为91.33%。回归结果显示,多重残疾、视力残疾时间增加、所在地区为中部或西部是我国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出现障碍的危险因素;有配偶、少数民族、有职业、居住在城镇、户人均年收入提高、所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提高是其社会参与出现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我国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状况欠佳,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参与障碍。残疾程度、家庭及地区社会支持、职业及民族是其社会参与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积极构筑多元协同的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完善残疾人去障碍行动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健康行为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中介效应。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以15 691名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PLS-SEM模型和逐步回归方法研究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的影响。结果:总体来看,我国中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状况越好,通过健康行为、社会经济状况影响健康的中介效应分别是0.017、0.080。教育主要对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不同健康行为和社会经济状况对躯体健康、心理健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不同。结论:教育对中老年人口健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健康行为和社会经济状况发挥间接效用;教育通过健康行为、社会经济状况影响健康状况的路径存在差异性;在受教育程度相同背景下,个体特征和地区特征会影响其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中国出生缺陷高发地区人群监测和医院监测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方法在中国出生缺陷高发的山西省选择2个高发县作为研究地区,对该地区2002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孕满20周及以上胎儿及婴幼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水平进行分析。人群监测采用社区调查和医院登记相结合的方法,医院监测来自当地医院妇产科及B超检查的登记册,比较两种监测方法出生缺陷发生率及顺位,孕20周至生后7d或至3岁时的差异。结果 2002至2004年医院监测累积出生4855人,出生缺陷11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32.7/万出生;人群监测累积出生6420人,出生缺陷22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47.4/万出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在孕20周至生后7d的常规监测年龄段,医院和人群监测资料出生缺陷均以神经系统畸形为主,神经系统、耳部畸形、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皮肤缺陷发生率均为人群监测高于医院监测。人群与医院监测的前5位出生缺陷顺位一致,依次为无脑儿、脊柱裂、先天性脑积水、脑膨出、唇和(或)腭裂。当人群监测年龄延长至3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844.2/万出生,是孕20周至生后7d人群监测数据的2.43倍,是医院监测数据的3.63倍。人群监测孕20周至3岁时出生缺陷顺位变化较大,前5位依次为腹股沟疝、无脑畸形、先天性智力低下、先天性心脏病和脊柱裂。结论出生缺陷的水平和顺位与监测方法和时段密切相关,在常规人群出生缺陷监测基础上,可将部分出生缺陷监测时间延长至3岁,可发现更多常规监测以外的出生缺陷种类,为出生缺陷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育调节服务质量评估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了国际生育调节过程中服务质量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计划生育服务质量的内涵。为了进一步表述服务质量评估的实施,以宫内节育器在中国使用的情况为例,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操作要点的分析,目的是以此理论框架和设想引伸到对生育调节服务质量评估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中国老年残疾人口康复服务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应用卡方检验分析老年群体间康复服务利用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残疾人口康复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残疾人口康复服务利用率(45.82%)远低于需求率(96.89%),各项康复服务均存在较大需求与利用缺口。罹患听力残疾、中轻度残疾(三、四级)、高龄(≥80)、离婚或丧偶对老年残疾人口利用康复服务有抑制作用;残疾类型为肢体残疾或精神残疾、男性、未婚、居住在城镇、有残疾人证、有社会保险、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户人均年收入对其服务利用有促进作用。不同因素在城乡间作用方向一致,作用程度存在差异。结论:中国老年残疾人口康复服务需求尚未得到较好满足。基本人口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环境支持、残疾状态均影响其康复服务利用。应落实残疾报告制度;统筹康复服务资源配置;开展老年群体的健康评估与跟踪;加快完善康复服务项目的医疗保障范畴,建立以功能恢复为导向的支付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儿童期到成年期社会经济状况变动与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的关系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2 870名≥60岁老年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及老年抑郁症状状况等。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女性人群中,与儿童期到成年期社会经济状况维持"好"的老年人相比,社会经济状况维持"不好"(OR=2.37,95%CI:1.18~4.76,P=0.015)、由"好"变动到"不好"(OR=2.19,95%CI:1.03~4.66,P=0.042),由"不好"变动到"好"(OR=2.27,95%CI:1.04~4.93,P=0.039)的老年人抑郁症状风险均增加;男性人群中,各社会经济状况变动下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儿童期到成年期社会经济状况变动与女性老年人群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女性老年人认知障碍与其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2002-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运用Cox回归模型,以是否认知障碍为因变量,调整基线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居住地、民族、婚姻和教育程度)和健康变量(日常生活能力、高血压、中风和糖尿病,以及乐观和快活),分析女性老年人认知障碍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认知障碍组死亡风险是非认知障碍组的2.22倍(HR=2.22,95%CI:2.08~2.37,P<0.001);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认知障碍仍然与高死亡风险相关联(HR=1.14,95%CI:1.05~1.22,P=0.001)),农村女性认知障碍与高死亡风险无统计学意义(HR=1.09,95%CI:0.99~1.20,P=0.075),城镇女性认知障碍仍然与高死亡风险相关(HR=1.21,95%CI:1.08~1.36,P=0.001)。结论 女性老年人认知障碍与高死亡风险相关,且具有城乡差异。通过干预影响认知障碍发生发展的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国罕见病患者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就医体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2月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在互联网上对罕见病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1 771名罕见病患者中,66%的患者曾经被误诊过,80. 52%的患者在确诊后接受过相关的治疗。治疗费用过高是影响就医治疗的首位因素,其次是相关的药品和康复手段缺乏。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和医疗保险对患者是否接受过治疗没有显著性影响,有配偶、非农户口、学生、后天获得罕见病和有并发症的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较高。结论:我国罕见病患者的误诊率较高,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治疗费用过高,同时,目前中国治疗手段缺乏仍需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在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方面,全世界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同仁们已共同认识到,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的日益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中国情况也不例外。相对固定人口而言,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人口流动的本身与艾滋病并无因果关系,而是其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生育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上海市流动人口的生育状况,分析和探讨潜在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01位符合入选标准的流动人口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1414人发生过性行为,现有孩子数为1.09±0.76个,最多孩子数为5个。期望的孩子数为1.68±0.82个,其中男孩最多想要5个,女孩最多想要4个,均多于现有孩子数。流动人口现有孩子数与期望孩子数之间存在正相关。调查的男性对象认为首次生育属于意外妊娠的比例为18.81%,女性则高达33.61%。男性、文化程度高、个人和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较高、建筑工人的首次生育属于意外妊娠的比例较低。结论:流动人口生育总体处于不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存在多育现象,生育期望值高于现有值,存在期望男孩倾向。建议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的生殖健康服务,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改变其生育观念,稳定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