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趋化因子SDF-1及其受体CXCR4分别属于CXCR类趋化因子和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近年来研究表明,SDF-1/CXCR4信号通路与骨性关节炎软骨退变机制密切相关,CXCR4受体拮抗剂能阻止SDF-1与CXCR4结合,进而阻断该信号通路,防止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软骨的退变。本文就CXCR4受体拮抗剂防治OA软骨退变的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OA的防治找到新的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我国3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的疾病负担现状与趋势,发现重点人群,为制定骨关节炎综合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2019(GBD 2019),对中国30岁以上人群按照性别、年龄分组描述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并与全球和日本、印度进行比较,分析1990—2019年骨关节炎的疾病负担与其变化趋势。作图使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结果 2019年,中国骨关节炎患病人数约1.33亿,所致YLD约472.49万人年,占中国全因YLD的3.07%,占全球骨关节炎导致YLD的24.93%;其发病率高峰在50~54岁年龄组,各年龄段女性发病率均约为男性的1.5倍。1990—2019年,中国骨关节炎发病率、患病率、YLD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依次为750.96/10万、9337.15/10万、224.78/10万,较1990年分别增加93.62%、113.53%、116.13%,均远超同期日本、印度及全球的增幅;年龄标准化后的以上指标显示,中国骨关节炎疾病负担低于日本、高于印度、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结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1990—2019年我国3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疾病负担越来越重,一级预防重点人群为35岁以下和未患病人群,尤其是女性,可见制定科学有效的骨关节炎综合防制方案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蔡国锋李彦林宁梓文韩睿贾笛李松宋恩王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2,(8):963-968
目的 探讨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8月—2019年5月采用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治疗并获3年以上随访的21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13~26岁,平均19.4岁。21例均有明确反复髌骨脱位史(2~5次,中位数3次);病程1~16年,平均5年。术前Lysholm评分为(67.5±6.3)分,Kujula评分为(64.1±7.0)分。MRI检查排除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损伤;CT检查示髌股关节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为2.05~2.56 cm,平均2.16 cm;X线片检查示下肢力线无明显异常。采用术前及术后3年Lysholm评分、Kujula评分,以及术后3年Insall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3.5年,平均3.2年。术后3年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髌骨位置正常,髌骨轴位X线片(30°、60°、90°)示髌股关节对合关系良好。随访期间无锚钉脱落、断裂,无明显假关节形成,未成年患者无骨骺损伤表现。术后3年Lysholm评分为(91.5±7.1)分,Kujula评分为(88.1±7.6)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1.57,P=0.00;t=12.78,P=0.00)。根据Insall疗效评定标准,获优12例、良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6.2%。结论 采用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操作简便,中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30例采用传统TKA术式(传统组),30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手术(3D打印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3 d患者血红蛋白值,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采用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屈伸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同时与30例正常成人(60岁)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传统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3 d血红蛋白值较高,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3个月。两组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KS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3D打印组KSS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膝关节运动学分析示,术前两组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活动范围均大于正常成人(P0.05),屈伸角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与正常成人相似(P0.05)。术后3个月,与正常成人相比,传统组内外翻角活动范围增加、屈伸角活动范围减小(P0.05);两组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明显减小(P0.05);其余自由度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假体无松动。结论与传统TKA相比,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关节炎是多因素介导的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尚待挖掘,随着基因层面的不断深入研究,非编码核糖核酸调控作用显现并得以研究。通过检测软骨细胞退变miRNA表达谱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骨软骨细胞退变的分子机制,并为骨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刺激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后miRNA表达谱变化,为基因层面延缓关节软骨退变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对1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截骨后残留的软骨组织进行软骨细胞培养,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细胞培养基为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及青链霉素双抗的高糖DMEM培养基。实验组培养基中另外加入1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软骨细胞培养48 h后,进行下一步实验用于miRNA芯片筛选和实时定量PCR验证。软骨组织标本取材前皆告知患者并征得同意,该研究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要求,获得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miRNA基因芯片初筛共有84个miRNAs发生变化,其中70个miRNAs上调,14个miRNAs下调。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差异变化的miRNA,对变化显著的7个miRNA(miR-146a-5p、miR-124-3p、miR-130a-3p、miR-185-5p、miR-221-3p、miR-126-3p)进行qRT-PCR实验验证,其中miR-146a-5p、miR-124-3p及miR-126-3p的qRT-PCR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刺激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后循环miRNA表达谱出现明显变化,miR-146a-5p、miR-124-3p及miR-126-3p可能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刺激骨关节炎SDF-1/CXCR4信号通路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前后患侧膝关节运动学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复发性髌骨脱位并行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的患者共45例45膝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45例正常人膝关节运动学数据。手术组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12~16岁,平均(13.00±1.25)岁;右膝20例,左膝25例。健康对照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2~16岁,平均(14.00±0.75)岁;右膝22例,左膝23例。记录术前和术后12个月患膝膝关节运动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术后12个月患膝与正常人膝关节运动时6个自由度活动范围及步数、步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术后12个月患者的最大伸膝角度较术前减小(P<0.05),平均步数减小(P<0.05),平均步长变长(P<0.05)。(2)术后12个月患者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屈伸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及步数、步长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可获得满意的早期膝...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二维图像数据准确构建出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内侧半月板全部切除后股骨软骨缺损面积大小对膝关节应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膝关节MRI图像建立包括股骨、胫骨、内外侧半月板、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髌骨及髌韧带的仿真膝关节数字化模型,在内侧半月板全部切除后的仿真数字化模型上于股骨内侧髁部最容易损伤部位虚拟0.49、0.80、1.0、1.70、2.56及3.24 cm2大小的缺损模型,在股骨上施加1 150 N垂直压应力,类似于在步态周期中的伸直状态,主要分析膝关节软骨及半月板最大压应力与最大剪切应力。结果 内侧半月板全部切除后股骨内侧髁部软骨缺损对内外侧间室接触应力均有影响,但以内侧间室影响较为明显。结论 利用仿真膝关节数字化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正常膝关节生物力学变化及内侧半月板全部切除后缺损面积大小对膝关节应力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