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4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3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ANEC)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头部影像学变迁及预后随访情况,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临床诊断为ANEC的13例患儿资料, 其中男7例, 女6例;年龄中位数为30个月。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经过及头部影像学资料, 并对存活患儿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13例患儿入院前均有发热和抽搐症状, 发热距离出现意识障碍的时间中位数为48 h, 头颅磁共振成像呈对称性多灶性脑损害。13例患儿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10例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 8例行血浆置换治疗。13例中死亡7例, 随访5例, 身高、体质量发育同健康儿童, 免疫力正常, 1例运动智力同健康同龄儿, 儿童整体表现分类量表评分良好, 余4例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均表现为语速慢和运动受限。结论 ANEC多发生于冬季和年幼儿, 病情进展迅速, 发热抽搐后很快出现意识障碍, 死亡率高;早期头部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存活患儿多遗留后遗症, 多表现为语速慢和运动受限, 经系统康复治疗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脂多糖受体(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4,CD14)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中m RNA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实验共入组44例帕金森病患者和37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并详细记录入组的44例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年龄、病程、性别,在关期时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H-Y分期、UPDRSⅡ、UPDRSⅢ、NMSS评分,利用RT-PCR技术检测各研究对象PBMC中CD14和TLR4中m RNA的表达。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CD14 m RNA表达水平(1.459±0.658)2~(-△△CT)、TLR4 m RNA(1.408±0.698)2~(-△△CT)表达较健康对照者((1.162±0.631)2~(-△△CT)、(1.122±0.557)2~(-△△CT))均显著增加(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帕金森病组CD14 m RNA的表达水平与反应帕金森病疾病严重程度的H-Y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CD14 m RNA表达与其H-Y分期正相关,提示CD14/TLR4的单核细胞所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当前尚无证据支持早产儿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2013年,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4%胎龄≤25周的早产儿 iNO 治疗。研究 iNO 队列,目的是确定治疗更有效的亚组,并且比较开展功能性超声心动图(functional echo-cardiography,fEcho)项目前后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期间再生后的前4周应用 iNO治疗的早产儿。比较2007年前后的不同。
结果85名婴儿满足入选标准。62(73%)例胎龄≤28周,51(60%)例存活。存活者,胎龄和出生体重更大而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更低。14(16.5%)例为小于胎龄儿,该组存活率更低(6/14,43%,P ﹦0.0005)。fEcho 项目增加使用氮治疗前的明确诊断和监护;越早开展 iNO 治疗,OI 指数越低者氮使用剂量(小时)有减少趋势。
结论亚组(队列中胎龄≤34周)者 iNO 更有可能获益。fE-cho 使用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期间再生后的前4周应用 iNO治疗的早产儿。比较2007年前后的不同。
结果85名婴儿满足入选标准。62(73%)例胎龄≤28周,51(60%)例存活。存活者,胎龄和出生体重更大而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更低。14(16.5%)例为小于胎龄儿,该组存活率更低(6/14,43%,P ﹦0.0005)。fEcho 项目增加使用氮治疗前的明确诊断和监护;越早开展 iNO 治疗,OI 指数越低者氮使用剂量(小时)有减少趋势。
结论亚组(队列中胎龄≤34周)者 iNO 更有可能获益。fE-cho 使用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中毒休克综合征 (STSS) 6例 ,总结临床资料 ,加强对儿科STSS的认识。方法 分析STSS临床患儿 6例 ,年龄 9个月~ 1 3岁 ,男 4例 ,女 2例。基本临床特征 :发热、猩红热样皮疹、休克、多脏器功能受累 ;WBC正常或轻度升高 ;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不同部位检出链球菌。结果 6例患儿 4例死亡 (2例死于门诊 ) ,2例痊愈出院。结论 儿童STSS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 ,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 ,做出早期诊断 ,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在危重症哮喘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机械通气应用时机、模式选择、参数调节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21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型哮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气方式为经口气管插管,通气模式:辅助/控制(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SIMV+PSV)、双气道正压(BiPAP),根据患儿病情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采用小潮气量肺保护策略,比较存活组患儿行机械通气前后血气改善情况。结果经机械通气治疗后,17例患儿成功撤机,动脉血气pH值、PO2、PCO2均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患儿因脑电静息退院死亡,2例因并发纵隔气肿及气胸致循环衰竭死亡。结论机械通气可迅速改善危重症哮喘患儿状态;应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避免气压伤及其他并发症;设定合适的PEEP可以有效改善肺部通气状态,为尽早撤机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各项炎症指标、检测病原体及分析预后与转归,探讨合并脓毒症对判断肺炎患儿病情轻重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急救内科病房住院的1个月至13岁的73例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病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所有患儿于入院24h内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糖、心肌酶及其他生化指标,并进行细菌培养。积极给予患儿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及时进行抗生素调整,动态观察患儿的器官衰竭情况。结果 (1)非脓毒症组器官衰竭的发生率为15.4%,其中无死亡病例,而脓毒症组患儿器官衰竭发生率为38.2%,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有4例发生了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1例发生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且有5例为死亡病例。(2)非脓毒症组病例中,23.08%CRP升高,25.64%血乳酸升高,7.69%血糖升高。脓毒症组有85.29%CRP升高,73.53%血乳酸升高,58.82%血糖升高,两组之间炎症指标异常情况;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非脓毒症组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脓毒症组细菌培养阳性15例,其中痰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青少年滥用氢溴酸右美沙芬导致中毒的诊治.方法 分析总结2012年12月至2016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滥用氢溴酸右美沙芬致中毒案例的临床特征.结果 中毒案例4例,均来自市区,男女各2例,年龄在13岁左右,滥用药量90~300mg不等.滥用药物后患儿约20min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视物不清、恶心呕吐、嗜睡、发生位置觉改变.4例患儿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无抽搐及深度昏迷.心率及呼吸平稳,瞳孔无改变,四肢肌力均正常.1例出现肠道功能紊乱,服药后未排大小便.4例患儿CRP值正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平均升高至84.6%(81.3%~92.1%),血气离子及余血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正常,凝血功能正常.其中1例患儿心肌酶升高;1例WBC升高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同时 K+升高8.9mmol/L,血Ca2+降低0.85mmol/L.入院后肺CT及头CT检查无异常改变,均予患儿促进药物排泄及对症治疗,平均住院3d,所有患儿痊愈.结论 过量服用右美沙芬可导致药物中毒甚至心肌损伤或离子紊乱,对青少年滥用右美沙芬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浓度氧致新生鼠肺损伤时肺泡形态学变化和肺泡上皮细胞动态变化.方法 通过吸入85%~90%高浓度氧气建立新生鼠慢性肺疾病组织模型.80只新生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40)吸人85%~90%氧气,对照组(n=40)吸入空气.分别留取1、3、7、14、21 d的肺组织,应用放射状肺泡计数(RAC)并且测量肺泡间隔厚度以判定肺泡发育情况,应用免疫组化及RT-PCR技术测定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C(SPC)、水通道蛋白-5(AQP5)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在生后1 d和3 d,两组RAC和肺泡间隔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7 d和14 d,实验组的RA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肺泡间隔厚度高于对照组(P<0.01),21 d时肺泡间隔厚度升至最高,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0.62±5.01 vs 3.62±0.88,P<0.001),RAC降至最低,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3.57±1.24 vs10.47±0.88,P<0.001).高氧肺损伤实验组SPC 3 d时表达明显减少,7d后开始增多,14 d、21d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QP5随着肺损伤的加重表达进行性下降.结论 高氧肺损伤可导致肺泡发育停滞,明显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PC、AQP5表达结果提示I型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严重,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其分化与转化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