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下颌下入路手术的解剖要点及其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下颌下区的重要血管和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舌下神经与喉上神经内侧支之间纵向的最短距离;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39~62岁,均排除颈椎相关疾病病史。回顾分析2006年12月—2012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采用下颌下入路手术治疗21例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7~59岁;根据Levine-Edward分型,Ⅱ型骨折18例,Ⅱa型骨折2例,Ⅲ型1例。结果下颌下入路的相关重要解剖结构在尸体解剖中得以充分显露,舌下神经与喉上神经内侧支之间纵向的最短距离为(21.7±3.1) mm,通过适当牵拉能够充分暴露C2、C3水平,满足Hangman骨折手术治疗操作要求。21例临床病例随访(21.3±8.1)个月,骨折愈合均良好,术后神经症状及颈肩部疼痛程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JOA 改善率为64.9%。1例术中减压过程中出现脑脊液漏,术中行明胶海绵及Surgiflo填塞处理,术后常压引流3 d未引出脑脊液,引流拔除后手术切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症状,2个月后自行恢复。结论下颌下入路可充分显露手术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所需的手术节段,手术疗效满意。熟知下颌下三角区域解剖结构、重要神经血管的走行是手术成功、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T_1倾斜角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0月,因颈椎OPLL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病例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4~75岁,平均53.3岁,随访5.1~6.6个月,平均6.0个月;手术节段C3~6 18例,C3~7 12例,C4~7 8例。记录术前和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VAS、JOA评分改善率。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T_1倾斜角、术前和随访时C2~7 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计算C2~7 Cobb角改变值,即颈椎曲度改变值。运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以明确T_1倾斜角与颈椎曲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T_1倾斜角中位数将病例分为2组,2组病例之间性别、年龄、手术节段、随访时间、术前和随访时颈椎ROM、随访时Cobb角、VAS评分改善率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倾斜角与随访时颈椎曲度改变明显相关,较大T_1倾斜角组(T_1倾斜角≥26.9°,n=19)病例在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改变明显高于较小T_1倾斜角组(T_1倾斜角26.9°,n=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具有较大T_1倾斜角的OPLL病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丢失的风险有可能增加,提示在拟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或其他颈椎后路术式之前,在考虑患者颈椎Cobb角等评估因素的同时,也应将T_1倾斜角作为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研制一种新型涂层的椎弓根螺钉,并通过涂层检测验证所制备涂层情况,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较传统椎弓根螺钉在增强螺钉与骨组织结合强度方面的优势。方法以10 kg体重雄性约克夏猪为实验动物,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腰1-腰5椎体椎弓根高度、宽度及进钉深度,并确定进钉点及进钉角度,以测量所得数据为标准,设计生产椎弓根螺钉。运用气相沉淀法(CV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进行螺钉表面钽(Ta tantalum)涂层处理,并进行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XRD x-ray diffraction)检测及涂层结合强度检测。4只10 kg雄性约克夏猪进行动物实验,在全麻下行腰椎1-3椎体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左侧为实验螺钉组,右侧为对照螺钉组。3个月后进行动物处死,取手术节段腰椎标本进行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动物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所得椎弓根数据,设计的螺钉为直径4 mm,长度为20 mm;涂层处理后XRD检测钽涂层含量99.24%,电镜扫面1000倍下涂层表面呈鳞状,涂层结合强度为45.3 MPa。植入动物体内3个月后,钽涂层椎弓根螺钉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616.62±17.72)N,对照组为(556.85±25.72)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利用气相沉淀法进行螺钉表面钽涂层处理方便可靠,所得涂层钽含量高、表面均匀但有具有微隙,与螺钉基质结合力强。钽涂层椎弓根螺钉植入动物体内组织相容性良好,与骨组织间结合强度较无涂层螺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出一种改良颈椎矢状面活动度(ROM)影像学测量方法,并与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纳入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的72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SM)4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29例.利用术前颈椎仰伸位与屈曲位侧位X线片,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采用传统测量法和改良测量法对颈椎ROM进行测量.分析2种测量方法的观察者内一致性、观察者间一致性,并对2种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按性别、年龄、病种分层,2种方法测量的颈椎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种方法测量的颈椎ROM均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传统方法和改良方法均具有高度观察者内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0.991)和观察者间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93),且改良方法的观察者内一致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高于传统方法.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高度正相关(r=0.987,P<0.01).对2种方法前后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方法不同测量者之间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无论哪名测量者,不同方法之间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方法测量颈椎ROM具有高度观察者内一致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改良方法能够提高颈椎ROM测量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8月67例因颈椎病行ACD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9例,平均年龄41.4±6.1岁,平均随访时间88.6±14.5月。术前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5例。手术节段C3/4者8例,C4/5者18例,C5/6者30例,C6/7者11例。根据末次随访时有无骨吸收出现,将纳入病例分成为骨吸收组(A组,25例)和无骨吸收组(B组,42例)。对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发生率、分级、影像学参数特点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半年、1年、2年、4年、末次随访时的骨吸收发生率分别为5.98%、7.46%、11.94%、26.87%、37.31%。末次随访时骨吸收发生在C3/4节段3例,C4/5节段7例,C5/6节段11例,C6/7节段4例;其中1级骨吸收12例,2级骨吸收9例,3级骨吸收4例。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6月本院确诊为胸腰椎退变性侧后凸畸形且采用多节段经关节突截骨术(SPO)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超声骨刀组(19例)、高速磨钻组(24例)。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截骨节段、单节段截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矢状面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缘间水平距离(SVA)改变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4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单节段截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超声骨刀组均优于高速磨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脊柱序列恢复满意,侧后凸及SVA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VAS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高速磨钻组出现硬膜囊损伤脑脊液漏2例。结论应用超声骨刀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退变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手术。与高速磨钻相比,超声骨刀的应用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