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度上睑下垂 ,以往的额肌悬吊术多采用中间联系物(阔筋膜、异体巩膜、丝线等 ) ,将额肌与睑板间接地联系起来 ,患者术后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皱额、耸眉现象 ,久之上睑渐渐下移 ,需再次手术矫正 ,而且切口多、效果不确切、影响美观、术后反应重等缺点。额肌瓣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术式。我院自 1 992年 1 0月~ 1 998年 1 0月对 30例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儿童行额肌瓣悬吊术矫治上睑下垂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 38眼 ,男 1 8例 ,2 3眼 ;女 1 2例 ,1 5眼 ;眼别 :左眼 1 7例、右眼 2 1…  相似文献   
2.
后巩膜加固术对视网膜振荡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疗效和机理。方法 采用日本产Neuropack Four 4104 K 电生理仪,对26 例52 眼高度进行性近视行后巩膜加固术前、术后视网膜振荡电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振荡电位总振幅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波的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文认为后巩膜加固术可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并对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手术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41眼11~17岁的青少年,屈光度-8.75~-15.50D,眼轴26~30mm,眼底有病理性改变的患者施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后观察2年以上,屈光状态稳定后再行LASIK治疗。结果:术后裸眼视力:100%患者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者占53.6%,≥2行以上者占36%;术后平均屈光度:LASIK1个月+1.08±0.92D,3个月-0.63±0.66D,6个月-0.78±0.74D,12个月-0.85±1.12D。术后12个月、6个月、3个月平均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P〉0.05);术后并发症:后巩膜加固术后3眼发生轻度的排异反应,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8跟,角膜瓣偏斜2眼。结论: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后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植入ICL的超高度近视患者50例(87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裸眼视力均<0.10,最佳矫正视力为0.40 ~1.20,屈光度数为(-13.25 ±2.05)D(-11.25~-20.00 D),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进行屈光状态检查、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波前像差和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 视力:术后裸眼视力≥0.5者79眼(90.80%),≥1.0者22眼(25.29%),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69眼(79.31%).高阶像差均方根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0.66±0.24)μm、(0.60±0.16) μm和(0.56 ±0.12) μm,与术前的(0.41±0.18) 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均有所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术后视觉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角膜刀与飞秒激光辅助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患者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接受SB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制瓣方式分为One Use-Plus微型角膜刀组(OUP组)和FEMTO-LDV飞秒激光组(FEMTO-LDV组),每组各30例(60眼)患者。观察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r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等。结果视力:两组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UCVA与术前BCVA差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像差: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两组的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球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FEMTO-LDV组总高阶像差低于OUP组(P<0.05)。对比敏感度: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在明视有或者无眩光状态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暗视无眩光术后1个月时6.0c·d-1处及暗视有眩光术后3个月时18.0c·d-1处,对比敏感度FEMTO-LDV组(分别为2.009±0.210和0.582±0.571)好于OUP组(分别为1.831±0.194和0.217±0.378)(均为P<0.05)。结论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刀辅助SB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视力恢复相同,前者的总高阶像差小,暗视状态下中、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角膜地形图中角膜前、后表面立体高度不对称性图形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拟行LANK手术的近视患者进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测量,并观察其角膜前、后表面立体高度形态的表现。[结果]在27562例54669眼中,有291例432眼的近视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表现出不对称的“CROSS”形式。432眼中16~25岁的171例215眼;中等近视-3.25~-6.00141例191眼;散光270例390眼;散光Ⅱ形193例300眼。[结论]拟行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者,术前均应对角膜的形态及屈光状态作精确测量,对存在“CROSS”shape者的手术更要慎重,合理设计手术方法及切削量,并对手术后效果作正确的评价。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预防手术失败的关键,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和常规LASIK手术矫治近视的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7年6月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及同期行常规LASIK手术的所有患者,排除门诊随访数据不全的患者.年龄18~50岁,平均(24.53±3.56)岁,屈光度-2.00-12.00D,按屈光度分组:A组(-2.00~-3.00D)、B组(-3.25~-6.00D)、C组(-6.25-10.00D)、D组(-10.00D以上).复查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视力、总体像差、对比敏感度、屈光度.结果:①视力及屈光度: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在各组中均较稳定,而常规LASIK手术的视力在A组、B组较稳定,C组、D组有回退;②像差RMS值: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与常规LASlK手术比较在A组无差别,在B组、C组、D组有显著性差别;③对比敏感度(CS1、CS2、CS3、CS4):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与常规LAsIK手术比较A组在4种条件下无差别,B组、C组在CS2、CS3、条件下下降,D组在CS1、CS2、CS3、CS4条件下有显著性差别.结论:波前像差引导下的LASIK手术矫治中高度近视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较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刘苏冰  聂晓丽 《武警医学》1999,10(3):125-12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治疗轻、中、重度近视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PRK治疗的10272眼近视眼术后1月~5a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月视力≥50的占904%,术后2a以上的1组(≤-600D)、2组(-625~-875D)和3组(-900D~-1200D)裸眼视力分别是925%、725%、465%;术后3组屈光度其正视率分别是984%、948%、786%,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RK治疗-1200D以下,特别是-600D以下的近视眼安全有效,稳定性及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9.
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术后屈光欠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眼(21人)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者行LASIK治疗,年龄20~38岁,残余球镜屈光度-2.00~-13.00D(-5.87D±2.65D),柱镜屈光度0~3.5D(-1.15D±0.94D)。结果术后6个月屈光稳定,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32眼(94.12%),所有眼屈光度在术前预期矫正±1.00D以内。1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l行。无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等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安全、有效、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LASIK术前检查及手术过程中虹膜定位的正确方法.方法 采用博士伦公司Zywave波前像差仪,采集在暗室瞳孔自然散大状态下的虹膜数据及波前像差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在切削角膜瓣后未掀开角膜瓣前,启动虹膜定位功能,进行虹膜定位.结果 采集虹膜图象时的要求:头位的额状面与波前像差仪的矢状面相垂直,虹膜定位后的正确图象显示为大圆圈与术眼角膜缘吻合,小圆圈与瞳孔吻合,小圆环内的6个反光白点清晰并分布均匀,瞳孔中心位的绿色“+”与坐标的黑色“+”中心位相吻,角膜瓣表面的水分要充足,虹膜纹理调至最清晰,捕捉时的瞳孔直径在3.5~5.0 mm最佳.结论 掌握好采集虹膜图象时的检查要求、作好虹膜定位的具体步骤,是保证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