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8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67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58篇 |
神经病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44篇 |
预防医学 | 47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23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氯法拉滨应用于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6例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接受氯法拉滨单药治疗,男22例,女4例,中位年龄9.5岁(4~17岁)。患儿均接受连续5 d静脉滴注氯法拉滨(52 mg/m2,每次超过2 h),其中13例患儿接受连续2次氯法拉滨单药化疗,1例患儿接受连续3次氯法拉滨单药化疗。结果:26例患儿第1次氯法拉滨化疗后11例(42%)获完全缓解,7例(27%)获部分缓解,总有效率69%,8例(31%)未缓解。26例患儿中,13例继续给予第2次氯法拉滨化疗后11例(85%)获完全缓解,1例(8%)部分缓解,1例(8%)未缓解。其中1例患儿接受3次氯法拉滨化疗均获完全缓解。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氯法拉滨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恒河猴实验感染庚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庚型肝炎病毒(HGV)在恒河猴中的实验感染状态。方法用一名HGVRNA阳性、HBV、HCV均阴性的健康献血员血浆实验感染2只恒河猴,并取第一代猴感染后6周的血再感染1只第二代恒河猴,然后用以第二代猴感染6周后血继续感染2只第三代恒河猴。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受感染猴血清中的HGVRNA,并每周抽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感染1周后猴血清HGVRNA阳转,最长持续阳性28周以上。不同感染个体血清ALT水平有明显差异,其中1号猴有短期轻度升高,5号猴血清ALT较长时间在100U/L以上。肝活检发现,感染后16周猴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病毒性肝炎样病理改变。进一步对该献血员血浆和感染后猴血清中的HGV5’端部分非编码区基因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感染用献血员血浆和猴血清中HGV序列与国外株HGU44402的同源性分别为9833%和9583%;与HGU36380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250%和8917%;感染猴血清中HGV序列与献血员HGV序列同源性为9583%。结论恒河猴对HGV敏感,可以做为实验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在成人急性细菌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成人急性细菌性肺炎及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成人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均进行血清CRP及PCT检测.以健康体检者的检测结果为对照组,以... 相似文献
5.
7.
8.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生物体(或离体培养细胞)在不良环境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一些哺乳动物的HSP家族成员和微生物的HSP高度同源,从而导致两者免疫交叉识别。本文对此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1株新型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1例急性肝炎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株新型肠道病毒,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动物试验、中和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进行鉴定。结果该病毒对乙醚不敏感,在pH3.0及37℃ 60min条件下稳定,56℃30min可以被灭活;能在A549和RD细胞中稳定传代,并致细胞病变;不能被已有肠道病毒免疫血清中和;小白鼠乳鼠对该病毒不敏感;电子显徽镜下可见27-30nm的肠道病毒样颗粒;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病毒VPI区核苷酸序列与肠道病毒89型的同源性为87%。与其他病毒无有意义的同源性。结论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肠道病毒相似,但其抗原性和核苷酸序列等与已知肠道病毒有较大差异,可能属于肠道病毒89型的1个新亚型。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