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青霉素和链霉素对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凋亡和胞外分泌物基因表达的影响。首先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然后检测其免疫表型以及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并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定量RT-PCR法检测胞外分泌物(ECS)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cDNA表达。结果表明:培养得到的贴壁细胞表型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征,低浓度的青霉素和链霉素可以有效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其最佳作用浓度为100 U/ml;同时青霉素和链霉素能降低其细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secretion,ECS)成分的表达,抗生素浓度越高,ECS表达降低越多;而且低浓度的青链霉素还能提高bcl-2/bax的cDNA表达比值。结论:在脐带MSC的体外培养中,低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可增加细胞增殖,降低凋亡比率,但大剂量使用会降低脐带MSC胞外分泌物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尚无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运输过程中相关活力指标的全面评估。 目的:检测白蛋白和储运时间等不同条件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将3.15×109 L-1细胞悬浮在3 mL生理盐水中。其中实验组加入1%白蛋白并避光保存,对照组分为不加白蛋白避光保存组和加白蛋白光照保存组,在0,2,4,8和24 h分别测定各组细胞数、锥虫蓝拒染率和细胞存活率。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保存液中加白蛋白且避光)的8 h细胞损失率几乎为零,细胞存活率接近90%。对照中不加白蛋白组8 h细胞损失率高达38.5%,细胞存活率为86%。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长途运输中,加入1%白蛋白可以有效保证细胞存活量。运输时间超出8 h后,细胞损失率上升且存活率下调。实验数据表明,16 ℃、避光和1%白蛋白生理盐水的保存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8 h内符合临床输注要求。  相似文献   
3.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比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中的内皮细胞(EC)比例,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MSC中EC比例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C标志CD34+CD133+和vWF+CD31+双阳性细胞的比例,用瑞氏染色观察经VEGF作用的MSC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技术观察CD34、CD133、CD31、VWF的表达,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对EC标志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BM-MSC和UC-MSC中存在少量EC及内皮祖细胞(EPC),经VEGF 10 ng/ml作用24 h后,MSC的长宽比变大,EC比例上升而EPC比例下降,EC相关标志基因Tie-2和ecNOS等的表达均上调,其中UC-MSC对VEGF的反应更明显。结论:BM-MSC和UC-MSC中存在少量的EC及EPC,VEGF可以提高EC的比例和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国内外尚无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运输过程中相关活力指标的全面评估。目的:检测白蛋白和储运时间等不同条件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将3.15×10^9L-1细胞悬浮在3mL生理盐水中。其中实验组加入1%白蛋白并避光保存,对照组分为不加白蛋白避光保存组和加白蛋白光照保存组,在0,2,4,8和24h分别测定各组细胞数、锥虫蓝拒染率和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保存液中加白蛋白且避光)的8h细胞损失率几乎为零,细胞存活率接近90%。对照中不加白蛋白组8h细胞损失率高达38.5%,细胞存活率为86%。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长途运输中,加入1%白蛋白可以有效保证细胞存活量。运输时间超出8h后,细胞损失率上升且存活率下调。实验数据表明,16℃、避光和1%白蛋白生理盐水的保存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8h内符合临床输注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尾加压素Ⅱ(UⅡ)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探讨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消化法培养大鼠PASMC,WST-8测定不同浓度UⅡ诱导的大鼠PASMC的增殖活性及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对UⅡ诱导的大鼠PASMC增殖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UⅡ诱导的PASMC胞内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及PD98059对UⅡ诱导的ERK1/2蛋白磷酸化的抑制作用.结果 UⅡ在一定浓度范围(10-9~ 10-7mol/L)能浓度依赖性提高大鼠PASMC的增殖活性,并且能促进细胞内ERK1/2蛋白磷酸化.PD98059可阻断UⅡ诱导的PASMC增殖及PASMC胞内ERK1/2蛋白磷酸化.结论 UⅡ可促进大鼠PASMC增殖,ERK1/2通过磷酸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60对反复流产夫妇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流产、死胎在妇产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其病因是多因素的。随着医学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对致病的遗传因素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遗传因素中导致流产、畸形、死胎的主要原因是胚胎染色体畸变,畸变绝大多数产生在配子形成或合子增殖过程中,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这种畸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就几年实践工作中汇集的60对流产夫妇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灶神经纤维的影响。方法   hUC-MSCs从人新鲜脐带组织中分离和培养,并经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将体质量180~210g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通过手术成功被诱导为EMs模型。将模型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只。2周后治疗组接受含有hUC-MSCs的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两周,1次/周,对照组接受相同体积和次数的生理盐水注射。4周后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被收集。标本被切片和用抗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抗体进行免疫组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NF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GAP-43的平均光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降低(P<0.01)。 结论   hUC-MSCs能够降低EMs病灶的神经纤维密度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 HO-1)在人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肺鳞癌细胞株SK-MES-1为研究对象,以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株HBE为对照,采用qRT-PCR法同时检测三个细胞株中HO-1和VEGF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三个细胞株中HO-1蛋白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与HBE比较,A549和SK-MES-1中的HO-1不管在mRNA水平(P<0.05)还是在蛋白水平上都明显表达增高,A549较SK-MES-1中HO-1 mRNA表达增高(P<0.05);qRT-PCR结果显示,VEGF在两个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两个肺癌细胞株中HO-1和VEGF的表达增高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35和9.80).结论 HO-1在肺癌细胞中表达增高,且对VEGF生成产生影响,由此推测,HO-1通过促进VEGF表达促进血管生成,从而影响肺癌生长及转移,这可能是HO-1作用于肺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Rho激酶对p-Smad1核迁移的作用及信号转导途径,探讨它们在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远端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应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启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Rho激酶信号通路,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启动BMP信号通路,并用Rho激酶抑制剂Y-27632、MEK抑制剂U0126进行干预。培养细胞分成5组:(1)对照组;(2)BMP-2组;(3)BMP-2+PDGF-BB组;(4)BMP-2+PDGF-BB+Y-27632组;(5)BMP-2+PDGF-BB+U0126组。免疫荧光染色标记p-Smad1在细胞核内外的分布并计算p-Smad1核迁移阳性细胞百分数(即核迁移率)。分离平滑肌细胞核蛋白和胞浆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p-Smad1在细胞内的总量和细胞核内外相对含量的变化。Kit-WST-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BMP-2组p-Smad1在细胞内的总量、在细胞核中的相对含量和核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MP-2+PDGF-BB 组p-Smad1的核迁移率和在细胞核中的相对含量明显低于BMP-2组(P<0.05),但是细胞内p-Smad1总量无明显改变(P>0.05);BMP-2+PDGF-BB+ Y-27632组和BMP-2+PDGF-BB+U0126组细胞内p-Smad1的总量、在细胞核中的相对含量和核迁移率与BMP-2组基本相似(P>0.05)。BMP-2组的A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PDGF-BB+BMP-2组的A值明显大于BMP-2组(P<0.05)且大于对照组(P<0.05);BMP-2+PDGF-BB+Y-27632组和BMP-2+PDGF-BB+U0126组的A值均小于PDGF-BB+BMP-2组(P<0.05)。结论: 在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DGF-BB激活的Rho激酶通过MEK/ERK1/2抑制BMP-2引起的p-Smad1核迁移,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