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例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皮瓣血管蒂的旋转点分别设计在胫后动脉3个粗大且恒定的皮穿支处,距内踝上方8.3、14.8、23.1cm,以隐神经、大隐静脉走行方向为轴线。皮瓣切取面积15cm×9cm-6cm×4cm。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2个月~1年,皮瓣质地满意。2例皮瓣远端1/4坏死。3例皮瓣有水泡,边缘坏死。结论该术式扩大了皮瓣切取面积与修复范围,设计灵活,血供可靠,旋转弧度大,能满意地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用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术后预防性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71例年龄超过50岁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2组,A组41例术后口服利伐沙班,B组30例不予利伐沙班口服,评估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出血事件和静脉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显著降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同时,并未增加出血风险,是目前腰椎术后较理想的一种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尺骨鹰嘴"V"型截骨入路双柱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67例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均采用肘关节后正中入路尺骨鹰嘴"V"型截骨、重建钢板固定肱骨远端内外侧柱,使之与构成三角形底边的肱骨远端相固定以重建其三角形框架稳定性。除2例因严重粉碎骨折致髁间部分关节面骨块缺损术后石膏固定2周外,其余患者均于术后第3天在CPM辅助下进行关节伸屈功能锻炼。结果 6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50个月,平均27个月。均达骨性愈合且无肢体不等长,均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物断裂,骨折愈合时间2.7~4.9个月,平均3.7个月。至随访结束时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伸(20±3)°,屈(135±9)°,旋前(80±5)°,旋后(75±6)°。按照Cassebaum标准行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9例,良32例,可8例,差4例,优良率81%。结论尺骨鹰嘴"V"型截骨入路结合AO双柱理论可重建肱骨远端C型骨折稳定性,利于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脊柱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术后预防性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69例脊柱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病例,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骨折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口服利伐沙班,分为利伐沙班组38例和对照组31例,评估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及输血量、切口总引流量、术后出血事件和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输血率及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引流量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利伐沙班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既显著降低了脊柱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又未增加出血风险,是脊柱骨折术后较理想的一种预防性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相关性研究目前较少。
目的:测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7563和rs2855532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关联。
方法: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各40例,收集受试者的周围静脉血提取DNA,PCR法进行目的片段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单核酸多态性位点rs17563和rs2855532的扩增并测序。
结果与结论:黄韧带骨化症组中rs17563和rs2855532位点带“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4上的2个单核酸多态性位点rs17563和rs2855532等位基因型突变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Woodward术式治疗儿童先天性高肩胛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Woodward术式治疗儿童先天性高肩胛症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3~ 14岁,中位数5岁.左侧32例,右侧1l例.按照Cavendish对畸形程度的分级,Ⅱ级13例、Ⅲ级26例、Ⅳ级4例.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双侧肩部不对称及患肢外展上举功能障碍.两侧肩部高度差为2~5 cm,中位数2.5 cm.合并症颈椎融合8例、脊柱侧弯3例、肋骨畸形2例、颈椎半椎体4例.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双侧肩胛骨X线及三维CT重建检查,确诊为先天性高肩胛症.术后随访观察肩胛骨下移、肩部外观改善、肩关节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中位数3年.术后肩部外观较术前明显改善.肩胛骨下角下移3个肋间隙4例,下移2个肋间隙28例,下移3个肋间隙11例.患侧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肩关节上举平均增加50°、外展平均增加20°.均无感染、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Woodward术式治疗儿童先天性高肩胛症,操作简单,能纠正肩部畸形,改善肩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辅助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RFA辅助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的32例脊柱转移瘤(研究组)和单纯行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的5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并采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分级评价脊髓功能;记录复发及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2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术后6个月VAS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0% vs82.35%,P>0.05).2组术后Frankel分级和ECOG分级平均改善1级.随访期间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13% vs 68.63%,P<0.05),但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3% vs 13.73%,P>0.05).结论 RFA辅助椎体次全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复发率,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较单纯椎体次全切除术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臀上及臀中皮神经松解联合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术后残余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04-2017-12,于我院治疗的74例LDH术后残余神经痛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妥乐平(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利多卡因骶管封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臀上及臀中皮神经松解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1周、1月、3个月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上及臀中皮神经松解联合封闭治疗LDH术后残余神经痛能显著改善疼痛症状,降低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弹性髓内钉(TENS)固定治疗儿童下肢多发长管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肢多发骨折患儿47例,手术均在C型臂监视下完成,根据骨折稳定程度不用外固定或支具固定3~4周。均获得至少1 a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50个月,平均29个月。平均住院8 d。患儿均于术后半年内取出内固定,均达骨性愈合且无肢体不等长,均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物断裂及骨骺损伤等。但其中有6例于术后因出现钉尾处皮肤红肿、疼痛而提前至术后4个月拔钉。结论 TENS固定治疗儿童下肢多发长管状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快、愈合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完全符合最新生物接骨技术观念,是治疗儿童下肢多发长管状骨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