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栓塞(PE)是指体静脉或右心系统栓子脱落随血液漂流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简称肺栓塞,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误诊率均颇高^[1],本文报道我院近2年来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临床病例,分析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PE的认识,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危重病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实践基地,拥有先进的监护和诊治设备,集中了全院的危重病人(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同一患者的疾病往往涉及多个脏器、多个学科,涉及基础和临床的各个方面,病情多变复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又叫CBL教学法,即:case-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也成为我国医学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BiPAP呼吸机在撤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时应用BiPAP过渡脱机的可行性。方法:对24例较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经鼻(面)罩BiPAP通气辅助撤机。结果:BiPAP通气后收缩压有所下降,舒张压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心率明显下降。血气分析及呼吸功能变化示无创通气治疗后pH值、PaO2、SaO2、VT与机械通气时相比下降不明显(P>0.05)。脱离BiPAP机后的Pa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通气1h时的PaCO2上升,其余时刻PaCO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治疗后的均值有所下降。24例患者除3例因排痰不畅,导致二氧化碳潴留,需重新插管机械通气,其余21例经BiPAP通气1~3d,成功脱离BiPAP支持,自主呼吸及咳嗽排痰均较好,无出现明显的无创通气的并发症。结论:合理地应用BiPAP无创通气协助早期脱离有创通气是可行的,既可明显减少机械通气的应用时间,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又能改善呼吸功能,同时允许任何时相的自主呼吸,同步性好,无需应用镇静剂,耐受性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脱机方法。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非粒细胞减少者重症感染中的应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肺内科(325000)吴式王秀林锡芳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为一种调节造血和白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已...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甘草甜素对博来霉素(BLM)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肺纤维化模型组、甘草甜素干预组。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造成动物模型后,于当天开始每天给药,分别于7 、28 d处死,取肺组织,行嗜伊红染色、Masson染色;检测肺组织匀浆中羟脯氨酸(HYP) 的变化; RT-PCR法测肺组织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测肺组织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蛋白的表达。结果: 干预组肺纤维化程度轻于模型组; 肺组织匀浆羟脯氨酸(HYP)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 P<0.01) ;在模型组 MCP-1第7 d表达就明显升高,第28 d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干预组与模型组有同一规律,但均减弱,第7、28 d与模型组(M组)比较,P<0.05。结论: 甘草甜素能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这种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MCP-1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3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5年,活动后胸闷气促5年,加重伴发热10天,神志模糊1天”而于1992年8月16日转入我院。患者于10天前受凉后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加重,伴有发热,给予抗炎,解痉、祛痰等处理,因食欲不振而每日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1000ml;入院前1天出现恶心呕吐,继之神志模糊。查体:T38℃,R28次/分,Bp12/8kPa,慢性病容,营养不良;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结膜无水肿,唇无发绀;桶状胸,双肺散在干湿罗音,心率103次/分,P_2>A_2,未闻及杂音;四肢无水肿;腹壁反射、腱反射消失,双侧巴彬斯基征(+),克匿格征(-)。辅助检查:血K~+2.73mmol/L,Na~+105mmol/LCl~-79mmol/L,吸氧下血气示pH 7.496,PaCO_2 4.88kPa,PaO_2 13.24kPa,HCO_3~- 28.3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林格组和万汶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各组在失血性休克1h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氏液、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2h后采血,检测血浆GMP-140、血清sVCAM-1及sICAM-1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休克组和林格组GMP-140、sVCAM-1、sICAM-1均明显升高(P〈0.01),而万汶组改变不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的GMP-140、sVCAM-1、sICAM-1明显升高(P〈0.01);林格组的GMP-140亦明显升高,余两项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万汶组的GMP-140、sVCAM-1、sICAM-1改变不明显;相对于休克组,林格组的sVCAM-1下降明显(P〈0.01),sICAM-1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万汶组的GMP-140、sI-CAM-1、sVCAM-1均明显低于休克组和林格组(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可使纤溶功能亢进,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被活化;采用万汶+林格液复苏在调节凝血功能方面优于单用林格液复苏;休克早期经充分的液体复苏后,不管是万汶还是林格液都可能会改善微循环。其可能的原因是血液稀释具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应用万汶可能减少内皮细胞损伤并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肺损伤预测评分(LIPS)在早期预测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价值和可行性.方法 对43例ALI/ARDS患者和32例非ALI/ARDS患者分别进行LIPS、肺损伤评分(LIS)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计算两组病死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IPS和LIS的诊断分辨度.结果 与非ALI/ARDS组相比,ALI/ARDS组的ICU平均住院时间、LIPS和LIS较高,而PaO2/FiO2相对较低,且病死率高达34.88%.LIPS与LIS呈明显正相关(r=0.669,P<0.001),但LIPS、LIS与APACHEⅡ评分间的相关性不强(r分别为0.460和0.342,P<0.05).LIPS评分对预测ALI/ARDS有意义[曲线下面积(AUC) =0.832,95% CI:0.728 ~0.908,P<0.001],当LIPS>7分时,预测ALI/ARDS的敏感度为83.72%,特异性为78.12%.LIS评分对预测ALI/ ARDS也有意义(AUC=0.802,95% CI:0.693 ~0.885,P<0.001),LIS>0.67分时,预测ALI/ARDS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1.40%和77.80%.结论 LIPS对预测ALI/ARDS的准确性较好,且与LIS系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早期即可获得,临床操作性较强,该评分系统为早期预测ALI/ARDS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入住ICU的危重产妇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危重医学发病机制的研究与进展,产科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更新产科医务人员的危重医学知识,并与重症监护医护人员共同救治危重孕产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举措。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996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我院分娩产妇共19210例,其中有71名危重产妇(产后42天之内)转到ICU监护治疗,单胎64例,双胎7例,初产妇36例,经产妇35例。1.2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记录、电话追踪以及家访的形式获得产妇及围生儿的情况,评估每个产妇的年龄、孕龄、产次、妊娠合并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危重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重症医学科救治的100例危重病患者,根据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50例)和存活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PTA及其他实验室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死亡组PTA明显低于存活组(t=-3.09,P<0.05)。 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出科前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是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PTA预测危重病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5%CI为(0.61~0.82),最佳诊断值为42.50,灵敏度为66.00%,特异度为66.00%。 PTA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当PTA在0~10%时,死亡率高达100%。结论 PTA是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越低,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