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29篇 |
预防医学 | 36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志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9):139-139
我院自1990年至2002年间,共行胆囊切除385例,其中传统方式胆囊切除(简称CC)270例,小切口胆囊切除(MC)88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简称LC)2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2004年狂犬疫苗免疫原性及副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广州市所使用的几种狂犬疫苗免疫原性及副反应情况,特别是及时阳转率,判断能否给暴露后全程免疫者进行及时保护以及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暴露后全程免疫者首剂后14和45d的抗体阳转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d及时阳转率为75.76%(100/132),45d阳转率为99.24%,疫苗种类、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年龄按16岁以下年龄组和16岁及以上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903,P=0.048)。884针次副反应观察中,低反应率2.04%(18/884),中反应0.23%(2/884),未见强反应;全身反应0.57%(5/884),局部反应15.72%(139/884)。结论全程免疫后15d,抗体阳转率达到约100%,但第3针(首剂14d)时,及时阳转率仅为70%左右,由于狂犬病最短潜伏期为5d,使得暴露后即使全程免疫也仍存在发病的可能。广州市这几种狂犬疫苗副反应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4.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2型糖球病合并脑梗死(DC1)患者颈动脉、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方法 对58例DC1患者(DC1组)及36例非糖尿病不合并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并作血糖、血脂和Fg含量测定。结果 DC1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79.3%)、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1MT)和CCA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斑块发生部化以CCA分叉处及颈内动脉(ICA)入口和起始处最多(86.0%);以软斑为主(62.5%)。脑梗死部位与出现斑块的颈动脉存在同侧相关性(P〈0.01)。DC1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Fg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 DC1患者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血糖、Fg水平异常,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血糖等异常进行早期干预,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腮腺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39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38/10万,其中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最低,分别为85.41/10万和45.04/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7月,人群主要分布为学生(45%)、幼托儿童(23%)和散居儿童(18%),以5~9岁年龄组的发病数最高(9888例)。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腮腺炎暴发疫情共20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广州市腮腺炎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和学生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食管隧道切口愈合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12月间成功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术后内镜复查资料.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16~58岁,平均38.5岁.术后常规使用抑酸药,分别于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统计钛夹脱落情况及食管隧道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共用232个钛夹,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钛夹脱落率分别为16.8%(39/232)、41.4%(96/232)、65.1%(151/232)及83.2%(193/232).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愈合率分别为20.0%(6/30)、86.7%(26/30)、96.7%(29/30)及100%.结论 POEM术后2周至1个月后食管切口大部分愈合,钛夹完全脱落则需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广州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效果,为乙肝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2~2016年乙肝免疫策略文献、收集乙肝血清学数据、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及入学验证接种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1~59岁人群HBsAg流行率为12.45%,且5岁儿童HBsAg流行率为0.48%;2001年、2008年和2009~2011年实施3次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接种率分别为92.44%、97.14%和99.08%;采取入学验证制度,2007~2009年乙肝疫苗补种率为49.83%,2010~2016年上升到96%以上。结论广州市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在免疫人群中显著下降,5岁儿童HBsAg流行率已控制在1%,控制乙肝取得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9.
了解2006-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儿童少年腮腺炎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法,对2006-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腮腺炎发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发生腮腺炎21 0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5.61/10万,其中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最低,分别为312.64/10万和146.93/10万;2008-2011年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男生流行性腮腺炎的年平均发病率(284.12/10万)比女生(144.83/10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195.044,P=0.000),5岁组为发病高峰(731.93/10万),之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15~19岁组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大.该病全年各月均有发病,5-8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48.10%;7月达到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14.69%.结论 广州市儿童少年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小学生为腮腺炎监测和防控重点人群,应提高腮腺炎疫苗的接种率,加强集体单位儿童的疫情监测和传染源的管理,及时开展应急接种.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