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1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266篇 |
综合类 | 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学思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6)
应用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染色和检测有丝分裂率比较Spitz痣与复合痣,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的增生活性。10例Spitz痣(SN)、10例复合痣(MN)和10例原发恶黑(MM),标本均径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生物素、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法(biotin-streptavidin-peroxidase) PCNA(PC10)单克隆抗体1:20。同时用S-100蛋白标记进一步证实肿瘤细胞,并除外PCNA 相似文献
2.
3.
Leser-Trélat征并发恶性黑棘皮病的情况并不多见.李顺凡等[1]1991年曾报告1例,国外文献报道较多[2-4].4年前笔者曾诊治1例该病患者,对皮损给予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随访4年后患者死于食管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的耐药情况,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离培养的16株分枝杆菌经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采用国内公认的绝对浓度间接法分别检测16株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链霉索、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种药物的耐药情况;对其中2株链霉素耐药临床株进行rpsL基因扩增和DNA测序.结果 16株结核分枝杆菌中,2株对链霉素耐药,对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敏感;其余14株对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链霉素均敏感.2株链霉素耐药临床株中,1株rpsL基因43位密码子突变为AAG→AGG;另一株rpsL基凶54位密码子突变为CGC→AC.结论 近5年收治的结核分枝杆菌皮肤感染患者耐药率不高,以链霉素耐药为主. 相似文献
6.
富含中性粒细胞的原发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间变淋巴瘤是原发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间变淋巴瘤的一种组织学亚型,具有较为独特和复杂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容易误诊.我们报道2例富含中性粒细胞的原发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间变淋巴瘤,患者均表现为具有脓性分泌物的红斑、结节,组织学除了大量表达CD30的多形性细胞外,尚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7.
报道2例恶性萎缩性丘疹病患者.2例患者具有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的典型皮损,中心为瓷白色萎缩斑,周围有红晕.例1在发病1年半内胃肠道受累,是经典型恶性萎缩性丘疹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病理可见到楔形坏死和血管中透明血栓形成.例2发病6年,目前无系统受累,抗心磷脂抗体阴性,病理表现为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大量黏蛋白沉积.2例患者均采用双嘧达莫和阿司匹林治疗,例1系统受累后使用环磷酰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组织病理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2012-2015年诊断的6例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儿童和青年4例,成人2例.中位发病年龄13.5岁,平均病程8.5个月.皮损表现为单发(1例)或多发(5例)结节或浸润性斑块,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及皮下脂肪内形态单一、中等大小、胞质较少、染色质细腻的淋巴样细胞增生,可见小核仁,无亲表皮现象,1例可见星空现象.2例免疫学表型符合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符合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呈现T、B双系表型.该病治疗困难,1例患儿在化疗后获缓解,2例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皮损部分改善.结论 皮损表现和组织学无法区别B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只有通过免疫表型进行鉴别,早期骨髓及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自幼年发病,6例为出生时发病,表现为出生时躯干部或四肢发生红斑、水疱、糜烂,随年龄增长,水疱消失,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潮红、角化,覆盖厚层棕色鳞屑。组织病理学显示:所有病例均呈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改变,即明显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颗粒层内见多数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棘层细胞空泡化改变。结论该病临床罕见,但其具有特殊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