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高龄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高龄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年龄≥75岁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奎硫平[(150±45)mg/d;32例]或利培酮[(1.8±0.8)mg/d;31例],疗程均为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1)奎硫平组的有效率为72%,利培酮组为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6,P>0.05);(2)2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或<0.01);(3)奎硫平组PANSS总分减分率在治疗第1周末高于利培酮组(t:2.46,P<0.05),治疗第2,4,6周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w=0.43,t4w=-0.73,t6w=-0.24,P均>0.05);(4)2组间EG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w=0.57,Z2w=0.74,Z4w=0.68,Z6w=-0.61,P>0.05);(5)TESS评定,2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格表精确检验法,P>0.05).治疗期间利培酮组合用苯二氮革类药者多于奎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24,P<0.05).结论 奎硫平和利培酮均对高龄老年人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巩固和维持期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样本来源于2002-08/2003-1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经抗抑郁药物治疗8周,且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3或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15的首发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药物+认知组(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和药物组(单纯药物治疗),每组30例。药物+认知组继续原来的药物治疗并联合认知心理治疗,每2周访谈1次;药物组仅继续原来的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于入组前与疗程结束时两次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的评分,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比较两组的痊愈率及复发率。本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6个月末观察结束时,药物+认知组脱落2例,脱落率7%(2/30);药物组脱落4例,脱落率13%(4/30),两组间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19,P>0.05)。6例脱落者未纳入统计分析,药物+认知组28例、药物组26例纳入结果分析。药物+认知组痊愈率71%(20/28),复发率7%(2/28);药物组痊愈率42%(11/26),复发率31%(8/26)。两组间痊愈率、复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4.68,5.24;P=0.03,0.02)。结论:常规药物巩固维持治疗和常规药物联合认知巩固维持治疗均能提高抑郁障碍的痊愈率。常规药物联合认知治疗能更大程度提高痊愈率、减少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将2003—10/2004-10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酞普兰组(32例)服用西酞普兰(20-40mg/d),文拉法辛组(34例)服用文拉法辛(150-225mg/d),治疗时问为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末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此项症状,4分为极重度)、临床总体印象量表(采用0-7分的8级评分法,O分为无病,7分为极重)、不良反应量表评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O分为无此项症状,4分为重度)。疗效评定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减分率划分,≥25%计为有效,≥50%计为显效,≥75%计为痊愈。采用临床总体印象壁表评分划分,≤2计为有效,≤1计为痊愈。结果:西酞普兰组1例在第4周末失访,文拉法辛组l例在第2周末失访,1例因不良反应于第4周末退出。共63例完成6周观察,西酞普兰组31例,文拉法辛组32例。①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比较:两组问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的减分值比较显示第2,4周末文拉法辛组大于西酞普兰组(17.47&;#177;5.26,24.33&;#177;6,32;12.13&;#177;5.87,19.73&;#177;6.24:3.73&;#177;1.03.4.66&;#177;0.89;3.26&;#177;1.03,4.06&;#177;0.79,P〈0.Ol,P〈0.05)。②两组疗效比较:第6周末依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减分率显示西酞普兰组与文拉法辛组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相似(94%,94%;68%,72%;13%,25%)。依据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显示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及痊愈率接近(81%,84%;42%,53%)。③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西酞普兰组低于文拉法辛组(13%.47%.P=0.005)。结论: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相当,丈拉法辛起效早于西酞普兰。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安全性都很好,西酞普兰不良反应较文拉法辛更少更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石杉碱甲对电休克模型大鼠海马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活性调节的细胞骨架联合基因(ARC)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电休克对照组和电休克组,再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S组、ES组)和石杉碱甲组(CH组、EH组)。第1~17天行生理盐水或石杉碱甲灌胃;第8~17天给予假电痉挛刺激或电痉挛刺激;第18天行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然后各组大鼠随机取6只处死取海马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ERK蛋白、ARC活性。结果CS组与CH组的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ES组的潜伏期显著长于CS组(P〈0.01)。EH组潜伏期与C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ES组潜伏期长于EH组(P〈0.05)。CS组与CH组的P-ERK/2、ARC蛋白表达水平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ES组的P-ERK1/2、AR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S组(P〈0.01)。EH组P-ERK1/2、ARC蛋白表达水平与C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ES组P-ERK1/2、ARC蛋白表达水平低于E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石杉碱甲能减轻电休克模型大鼠记忆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海马P-ERK、ARC的活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儿童17例家庭训练情况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
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均为独生子女,其中男12例,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平均(8.1&;#177;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
结果:1例女孩失踪,2例男孩失访,最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占57%),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占64%)并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77;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77;16.50,减分24.50&;#177;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
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喹硫平与奋乃静治疗老年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奋乃静治疗≥75岁老年人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高龄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喹硫平组30例,奋乃静组30例,分别给予2药治疗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t检验、秩和检验、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6周后2药的疗效近似(P〉0.05)。在治疗第1周末喹硫平组PANSS总分的减分率显著高于奋乃静组(P〉0.05)。奋乃静组肌张力增高、静坐不能发生率显著高于喹硫平组(P〈0.01或P〈0.05)。结论喹硫平治疗〉175岁老年人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疗效肯定、起效快、不良反应较奋乃静轻微,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康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重性精神病,一般病程迁延,复发率和病残率高,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如何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减转社会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前精神康复研究的核心课题.本文拟概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康复治疗的任务及医院、社区康复的模式.一、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康复治疗的主要任务.精神康复是指运用一切可能采取的手段,帮助精神障残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我照顾能力。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一般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孤独退缩,接触被…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熏均为独生子女熏其中男12例熏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熏平均(8.1±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结果:1例女孩失踪熏2例男孩失访,最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熏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熏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穴占57%雪熏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穴占64%雪并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熏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6.50,减分24.50±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熏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对方式问卷(CSQ)对2至4年级320名大学生进行评定。结果研究对象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非常显著高全国常模,人际关系、偏执因子得分非常显著低于大学生样本(P〈0.01)。生活事件中人际、学习、健康三因子以及应对方式中自责、退避、合理化三因子与SCL-90总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高年级大学生健康状况优于大学生样本,劣于1986年健康成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身体健康生活事件和自责、逃避、合理化、幻想应对方式均会影响个体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